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作文> 议论文也要有抒情
  • 议论文也要有抒情
  • 2023-05-10 14:56:27
  • 高考在即,作文总是让多数考生头疼的难题。本文原载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是麦子老师连续四年应邀在该刊“名师讲堂”撰写的专栏文章。麦子老师想对你说的是:写作就是用你的文字跟读者交流,你面对的是有感情的人,所以,即使是议论文,也要有适当的抒情。朱光潜说:”作者自己没有感动,就绝不能使读者感动。“鲁迅说:“能爱能憎才能文。”真情绽放,灵魂在场,才有可能触动、感动或撼动读者。



    任何文体的写作方法都不是单纯的。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议论文的形象性语言和情景式构思,而议论文中的抒情,对于说理往往具有催化剂的作用。议论文固然需要精辟的论点、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板着面孔说理,不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也不容易使读者“心悦诚服”。相反,情感充沛的议论文则会以情感为助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种征服才是彻底的征服。这就好比班主任与“问题学生”的交谈,板着面孔“讲道理摆事实”,最理想的效果可能就是期盼学生明白和接受后能点点头,但师生之间如果是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我们会看到学生在点头之际满眼泪花。

    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成功,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没有感动,就绝不能使读者感动。……如果坚持所谓‘零度风格’,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人情味,这只能是空中掠过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能爱能憎才能文。”可见,真情实感是任何文章都必不可少的。就议论文而言,思想见解只有渗透着作者深厚炽热、健康朴素、真切诚挚的情感的时候,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那么,如何在议论文中抒情呢?


    一、拟题有情味


    拟一个富有情味的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譬如2011年高考福建考生的《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幸福的意义》《梦想为帆工作为桨》,单从题目来看就极富情味,理性中流淌着情感的溪流。拟一个富有情味的标题,首先要充分审题,透彻把握写作要求,充分挖掘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善于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引用或拟人或仿句;要善于根据“话题”来寻求生动的喻体,并且要尽可能地选取寄寓了情思的意象,譬如前面例子当中的“创造的婴孩”、“帆”、“桨”,都能够引起读者美好的联想,激起读者无限的憧憬。又如“谎言不开花”“清白的良心是温柔的枕头”“风雨潇潇菜市口”“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预约精彩”“沉默的父爱”“一点点就好”“从七十岁出发”“加减人生”“给科学泼瓢冷水”“灵魂的舞蹈”“尘世是唯一的天堂”“记得远去的河”“水样母亲”“半边碗”“朝北的教室”“画圆一个圈”“属于你的种子”“不是美女”“不做咸鱼”“城市的背景”“迟暮之美”“赤色算式”“跟着大部队”“廉价的梦想”“两难的美”“听到的幸福”“往旁边去”“花开叶落”“放弃,成就另一种美丽”“一读一陶然”“四库全‘输’”等等,都颇有情味。


    二、引文有情韵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文章如果能行云流水般地引典援诗,一定会平添一份古雅之美和意蕴之深,议论文也不例外。因为传唱千年的诗词经典是古人情思的结晶,适时适度地引用,会增强时空的深邃感,使文章富有底蕴,充满情韵。每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许多考生不失时机地引典援诗。2011年广东一考生在《回到原点》开篇时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山巅壮景震撼人心,但若要欣赏更为广阔、壮观的风景,领悟离天三尺三的感悟与意境,则需回到原点,下山,重新攀爬,拼搏奋斗,向更高处努力。” 后面以一段阐释顺利过渡到对卡梅伦·约翰逊和邓亚萍的事例的列举、解读和阐释推演,又通过间接引用诗文进行比喻说理,把诗句有机地融为自己作文语言的一部分,酣畅淋漓地抒情,并在最后发出呼吁:

    经历烟波浩渺,浊浪排空,飞越沧海,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我们应回到原点,重新扬帆,再来一次刺激的人生探索,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超越吗?

    踏过荆棘,历经寒风冷雨,我们到达人生的一个终点站。但我们应回到原点,重整行装,再来一次惊奇的历险,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另一个高度吗?

    回到原点,重设起点,我们将书写人生的传奇!

    篇首的直接引用诗文和篇末几段当中的间接引用诗文,让议论和抒情具有了一种诗化的美。同时,该考生在化用之外还擅用整句,这样不仅能增强文章的层次美和韵律美,也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句情感充沛,读来琅琅上口。

    这样的例子在历届高考作文中俯拾即是,譬如:

    “流年似水,不应该只将泪光镌刻;风雨如晦,总用于把羽翼高振。”(《捕捉理性的灵光》)

    “理智与情感战争,从亘古到如今;情感与理智同行,由沧海至桑田。”(《与你同行》)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三、叙事有情境


    议论文的写作少不了运用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摆事实就涉及到事实论据的叙述,在传统的认识中,我们一般只注重事实论据的准确性、典型性、集中性、真实性和时代性,却常常忽略了事实论据的生动性和文学性,导致论据犹如枯枝败叶缺乏灵气,而我们的考生在叙述事实论据时,也常常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面无表情地客观叙述,结果常常是说者和听者都无动于衷。其实,对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的叙述,是需要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色的。事实论据的生动性一方面在于事实本身的感人,另一方面还在于作者饱含深情的引述。在饱含深情的引述中,将读者带入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读者在深受震撼和感染的同时接受你的观点,而且能尽显你的文学才华。如2011年福建一篇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中的论据叙述: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有王选,,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到:“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作者对比列举了两类人,一类是单纯地因为热爱与痴迷而成就伟大的创造的人,一类是打着创造的旗号追名逐利的人,作者并未具体到一人一事,却笔锋犀利地揭示了社会流弊,勾勒出时代群像,以强烈的抒情表达着自己鲜明的立场和独特的价值观。

    再看2011年海南一考生的《崛起也需要警钟长鸣》文中的论据叙述:

    无论是李娜的法网夺冠,还是刘翔那震惊田坛的十二秒八八;无论是被誉为奥运史上最宏大最成功的北京奥运会,还是圆中国百年梦想的上海世博会;无论是那来自中国的高素质的救援队奔走在灾难一线的救援场景,还是那场震撼世界的海陆空全方位的大撤侨,它们都以高昂的姿态向世界宣布:中国在崛起!中华巨龙在腾飞!

    这样饱含激情的叙述,很快将读者带入情境,运用关联词的反复,将丰富的例证连缀起来,使整个语段气势磅礴,且有强烈的节奏感,文字的气场在瞬间形成。

    再看2008年江苏一考生的作文《好奇心》中的论据叙述: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作者先罗列出一些看似“好奇心”的现象,然后直指其实质,最后才抖包袱亮出自己的观点,以牛顿的事例证明好奇心需要灵魂在场的思考,峰回路转,思辨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强烈。


    四、阐释有情理


    有人认为,写议论文是很难做到情理并善的,其实不然,思辨性强的文章一样可以做到情理交融,而且其情感的抒发会有一种理性的轨迹在里面。只有在理性的轨道中向前奔涌的情感,才能走得更远。

    要做到阐释有情理,就要善于联想,同时,情感要真挚不虚伪,否则没法打动人。例如:

    有余,自然才得以平衡和谐。羊群吃草时懂得要一片一片地吃,不断迁移,使新草生长;虎豹捕猎,常常挑些老弱病残者,使猎物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不至于自己断粮。而我们人类,似乎将“有余”的哲理视为小儿科,对地下矿产无止地挖掘,对北极熊残害、杀戮。我不禁呐喊:贪婪的人类,请放下手中的,咽下对野味的垂涎吧!如今频发的灾害,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尽抢夺,不留余地的“回报”吗?(《“余”味绵长》2010年上海考生)

    这段话运用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动物觅食懂得留有余地说起,把动物能够遵守自然规律跟人类赶尽杀绝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阐释了“有余,自然才得以平衡和谐”的道理,并呼吁人类放下放下屠刀,金盆洗手。既有透彻的说理,又充满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寓理于情,笔端挟带感情,以抒情的笔调来说理,是议论文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必须以严密坚实的逻辑推理为“骨”,充沛丰盈的情感形象为“中气”与“血肉”,才会成为风清骨壮的佳作。

    要不断提高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戴上了“望远镜”和“显微镜”,别人容易忽视的生活细节,就会被我们敏锐地抓住;别人看来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我们却能从中发现它内在的联系;别人只囿于事物的表面时,我们却能发现它的本质;别人还迷茫于某些事物的现状时,我们却能预见它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请看2011年海南考生的《崛起也需要警钟长鸣》中的几段:

    是的,中国在崛起。忘不了纽约繁华街头那一块块反复播放中国宣传片的巨大电子板,忘不了日本民众对世界第一支到达重灾区、面对核泄漏危险却坚持不撤离的中国救援队的赞不绝口,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是,,对中国解放军的恶意丑化,却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崛起也需要警钟长鸣!

    是的,中国在崛起,,六方会谈缺了中国不行,朝核问题缺了中国不行,朝鲜半岛缺了中国不行,。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上越南的霸道,,不能忘记台湾海峡对面的同胞。崛起也需警钟长鸣!

    中国在崛起。中国的经济成就和国际影响日益增强,民生和科技水平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日益提高,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同时居安思危,中国崛起的动力才源源不断,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崛起也需要警钟长鸣,让我们共怀居安思危之心,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段文字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段落匀称而不乏节奏的变化,材料丰富而不嫌堆砌,将不同角度的例证精心排列组合,层层推进,情理交融,言之谆谆,富有感召力。


    五、为人有情操


    文学生命理论认为,文学生命的基因发自人性深处,是人的本质本能发展外化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灵之梦。文学的质量高下,首先取决于“人”(创造主体)的基因优劣,因此,欲求优质文学,必先优化基因。

    优化写作者的基因,说得通俗一些就是陶冶情操。

    美好的情操包括自由的性灵、纯真的良心、深沉的生命、高远的境界、宽广的胸襟、非凡的见识等等。

    唯有真性情,乃得真文章。自由的性灵很像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夜莺观念:“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它的歌唱,这是它的谦虚,但它也毫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它歌唱,这又是它的骄傲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考场作文不要乞讨,而要征服。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骄傲,夜莺式的骄傲。一味取悦于人,就会湮灭自我,而没有自我的文章,就没有生命。

    唯有高境界,乃得立鸡群。文人和文人的区别不是技巧使用上的高低,而是精神境界上的差异。李白用夸张手法写了一首诗,令我们惊叹,我们总结说是因为用了夸张的手法,所以这首诗好。李白不用夸张手法写了一首诗,同样令我们赞叹,我们总结说是因为李白什么手法也不用,只用了白描,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所以这首诗好。这种评论岂不是废话?李白诗写得好,不在于他用某种手法,而因为他是李白,他有李白的精神境界,诗才有了那种大气魄。

    作为人类自我关怀的唯一手段,艺术永远需要崇高精神。崇高精神的缺席意味着体现艺术最高价值的审美精神的消亡。叶燮认为“胸襟”是作诗的基础,其内涵是指诗人胸中应当有道义在,应当有正气在。在《原诗·外篇上》中,叶燮说:“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如是者,其诗必传,正不必斤斤争工拙于一字一句之间。”

    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任何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品格情操的写照。议论文中的抒情,抒的是什么情?由你的情操决定。



    麦子的书:


    1.《生命语文课堂观察》(2017年10月,漓江出版社)

    封底评论:

    许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完全融在一起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的岂止是获得新知的满足,更是老师的智慧和炽热感情,以及这种智慧和感情迁移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点燃的蓬勃的生命之火。我想这可能是熊芳芳老师“生命语文”的追求和意义所在吧。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 苏立康

    从当下语文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看,熊芳芳老师堪称语文教育——阅读教育的高手。她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的才华、智慧,令语文界前辈汗颜,同辈敬畏。她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力与开掘的深度上。她的学识、理性与哲思(往往被认为是男性专擅的领域),使大多数男名师相形见绌。她是中语界最好的教师“之一”——为了表明我不太“特立独行”,只能作这样较为保守的评价。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潘新和

    熊芳芳老师的课,灿烂、深邃、丰富、精微,她总是能引领学生走到人性的深处,她用纯真诠释纯真,用叛逆解读叛逆,用虔敬顶礼虔敬,用浪漫拥抱浪漫。她的课堂上充满了具有“种子般力量”的语言和具有“种子般力量”的事例,足够你在课后饶有兴味地重温一千遍。在她的课堂上,你不期然地就卸下了一些东西,又不期然地拥有了一些东西——她把课堂变成了一个魔幻隧道,让每一个人一旦通过就变成了另一个迥异于先前的自己。“为生命而为,用生命而为”,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的课,担得起“人间好课”。

    ——特级教师、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 张丽钧

    我们的课题《名师课堂教学细节艺术研究》,将熊芳芳老师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她的课堂教学,大气而细腻,简约而丰厚,挥洒自如而不失精致。

                      ——“精致语文”首倡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徐杰



    2.《生命语文》(修订版)(2017年7月,漓江出版社)

    封底评论:

    熊芳芳老师提倡的生命语文与我提倡的生命美学十分一致,我仔细看了她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探索,非常欣赏。生命进入语文,灵魂进入语文,同时,语文也进入生命,语文也进入灵魂,熊芳芳的“生命语文”让语文真正成为语文,令人振奋,更令人欣慰。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著名美学家 潘知常

    生命教育首先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关切学生的生命成长是学校教育最为正当与高贵的努力。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课程,它首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学生有了丰富和纯净的生命情怀,阅读与表达自然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熊芳芳老师首倡的“生命语文”是生命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中最为卓越的落实,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肖川

    融激情与理性、思考与方法、广博与精透、课堂与生活于一体,是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但入之渐深,便会发觉知识只是桥梁,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人,是对生命的宗教性的关怀。这样的作品,就像一棵藏着粒粒黄金的麦子,朴素而悠远,自在而坦荡,执著而悲悯。不同类型的老师,会从不同层面的生命对话中获取不同的教益。

                   ——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南明教育总校长  魏智渊



    3.《高考大作文》(2017年7月,漓江出版社)

    封底评论:

    芳芳老师是我们杂志“名师讲堂”专栏作者,主讲作文已近三年。她的每篇作品甫一发来,我都是第一个读者,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拜读,而且停不下来。她谈文学,也谈生活;她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她开辟写作新思想,领悟作文之常道;她意气风发,辞无所假,如一股清新之风;她人如其文,真挚动人。读她的文章,如欣赏一部精彩大片,让人荡气回肠,大呼过瘾之余,思想翻涌,精神明亮,醍醐灌顶。

    ——北京《语文世界》主编 田剑波

    看着学生的那些文章,我常常想:天哪,芳芳老师是怎么教他们的呢?他们写下的文字,总是充溢着一种难以言表的青草气息。是属于青春飞扬的写意,是属于成长漫长的困顿,是纷芜繁杂的辞藻掩盖下的真挚和心动——无论是何种风格类型,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份认真足以让人欣喜。

    ——《求学·高分作文》编辑:卢燕华

    熊芳芳老师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思维、情感、智慧与真理,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作文教学的难题,从理性的高度阐述作文的方法,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组装,而是精神的折射、情感的洋溢、思维的深入。熊芳芳老师灵动的语言、广博的阅读、理性的思考、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想、丰沛的情感、有效的作文教学实践,是一般老师难以企及的。

     ——湖南永州市教科院 吴春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华语文网2010年度之最人物)

    熊老师为我们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真谛,把所有年轻的追逐和拼搏都化作最美丽的文字。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思考和真心的文字,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到了,写作是带着感情的理性思考,语文是生活的一点一滴。

    ——武汉大学 夏星


    4.《高考微作文》(2017年8月第二次印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封底评论:

    我是芳芳忠实的拥趸。我曾在各种场合近乎饶舌地讲述芳芳带给我的感动和启迪,我曾向立志教好语文的同行近乎胁迫地推销芳芳的书。在我看来,与其说芳芳为语文教学而生,不如说语文教学为芳芳而待。芳芳之好,在爱,在智,在悯,亦在敏。这部及时推出的《高考微作文》,救了对“微作文”一筹莫展的天下考生。如果你有福得到一本,请接受我由衷一贺。——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

    《读者》《意林》《格言》《思维与智慧》等签约作家 张丽钧


    “微作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片段写作,我一直视之为古老的文体,范本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论语》等。不过,这本书让我讶异的并非“微作文”这个概念,而是熊芳芳老师阅读的触角,以及阅读带给她的思维广度和言说的欢畅。她非常熟悉那些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理解包括这些作家在内的同时代人的经验和思考,显然有助于读懂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与事——这是不少语文教师欠自己的一课。也正是阅读的支撑,熊芳芳老师得以自由出入于语言学、文学、美学、文体学等领域,为自己的谈论灌注“思”的气韵。她不只是在谈作文、谈作文教学,她的文字深深纠缠她对人性之复杂、对人的命运之辗转的体恤与同情。

    ——诗人、大夏书系策划人、《教师月刊》主编  林茶居


    微作文,或可称为断章,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建构,一是基于人性和审美的普遍的价值观,二是拥有相对成熟的语言自觉能力,即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写作者的辨识度,三是写作者不是靠知识的丰富性取胜,而是靠思辨的深度。因此,关于微作文的训练,事实上是对一个人的思想能力的训练,是关于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的训练。每个人生活在这里,对着这个世界表达,价值观是如此重要,而微作文的写作,就是价值观的写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熊芳芳可谓精于此道,原因在于,她长期以来锤炼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深深懂得生命的秩序,而她恰好又是一个具有语言自觉能力的人,她对诗歌的体悟,对箴言的熟稔,让她的微作文训练课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语言张力。

    ——诗人、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 苏小和



    5.《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2016年12月第三次印刷,教育科学出版社,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和“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封底评论:

    这是我近几年看到的一部谈语文教学谈得相当好的一部书,是一部理性色彩浓厚的著作,与这一领域某些浅显而浮泛的“经验之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语文以及语文教学深切而独到的体悟,为中国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曹文轩


    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是一种屠宰式语文教学,就是将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大卸八块,弄死了欣赏。好文章有气息有温度,它是活的。熊芳芳用“心”触摸经典文学中的心灵气息和温度。这是最有价值的。

    ——20世纪最后的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刘亮程


    她用语文演绎和铺张生命的华丽和庄严,她从生命的视角观照和解读语文的内涵和指归,这样的课程自觉和人文担当,使她的课堂具有了鲜明的个性追求和独特精彩,更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理性和高度。

    ——“本色语文”首倡者、著名特级教师  黄厚江


    语文教育是要通过各类优秀语言形式的浸润和滋养,在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情中,培养学生功用性的语言素养和非功用性的精神素养,使之成为语言优雅、精神优美的健全的语文人。这是熊芳芳老师已有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

          ——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特级教师  郑逸农



    6.《语文不过如此》(2014年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封底评论:

    熊芳芳老师有自己思想人生的系统观念,这样宏观的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师中可谓凤毛麟角。她对许多文本的钻研深度,肯定在一般特级教师水平之上。尤其是对难度特别大的文本,如《等待戈多》的分析,达到的深度令人惊讶。

    ——语文教育家、著名学者 孙绍振


    教育的理想,是心灵的交流,是师生相互发现、相互欣赏、相互提升,共同谱写生命的乐章。熊芳芳老师基于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所形成的这些文字,展示了她抵达这一理想的真诚努力。

    ——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教育家 王尚文


    熊芳芳的美,是灵动、澎湃背后的隽永、宁静。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潘新和


    读熊芳芳老师的文章,不由想起博尔赫斯的一个篇名:“交叉小径的花园”。语文不是学理,而是一件美丽而芬芳的事,是以语言为脚步的旅行,这才是它的真相,沿着不同小径走进去,即会遇见自己的风景。只有性灵之人,才属于语文,才能恢复语文的本原,才被邀请走进语文的深处。虐待语文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是爱得不够造成。而熊芳芳老师在和语文恋爱,在和语文消磨时光,我把她的这些文章视为写给语文的一封封情书。她的丰富、细敏和深刻,是爱出来的。

    ——著名作家、央视一套《看见》栏目主编 王开岭


    7.《生命语文》(原始版)(2009年,延边教育出版社)

      此书已绝版(漓江出版社2017年版系其修订升级版),淘宝网已将此书炒至天价:



    熊芳芳,笔名麦子,生命语文首倡者、研究者及践行者、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家、人教社部编教材培训专家、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百度优课年度优秀讲师、深圳市“十三五”重大招标课题负责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委、第五届“求学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命题人、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广州市骨干教师”、《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山东师大“名师智慧研究”课题历经三年的研究成果,总主编巢宗祺)一书收录的30位名师之一、《十大名师与十大理念》(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成果)一书收录的10位名师之一。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百年语文教育史上200位著名语文学者和著名语文教师)。系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得主,四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录像课《行道树》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西部教育频道“走进新课程”栏目播出。2015年2月被《教育家》杂志做人物专访深度报道《生命语文:种子的事业》。2016年9月被《中国教师》“教学流派”栏目报道《“生命语文”十五年》。出版专著七部:《生命语文》(朱永新题字,曹明海作序,魏智渊、王开东等题写封底评荐)、《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孙绍振作序,曹文轩、刘亮程、黄厚江、郑逸农等题写封底评荐,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和“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语文不过如此》(孙绍振、王尚文、潘新和、王开岭等题写封底评荐)、《高考微作文》(张丽钧、林茶居、苏小和等题写封底评荐)、《生命语文》(升级版)、《高考大作文》、《生命语文课堂观察》等。 近年来应邀赴新加坡及国内各地讲课讲座400余场,指导学生在CN刊物发表文章500余篇


    生命语文熊芳芳

    微信公众号:shengmingyuwenxff

    欢迎分享,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