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作文> 记叙文写作的五种价值取向
  • 记叙文写作的五种价值取向
  • 2023-05-10 14:56:27



  • 作者简介

    贾厚明,江苏省教学名师,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中考语文命题组成员。曾荣获江苏省“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江苏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奖,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近几年来,多次在盐城、徐州、南京等地做讲座、评课、执教展示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1000多篇,主编、参编教学专著数十部。




    记叙文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写作体裁,也是中考作文的首选文体。然而,在中考作文“文体不限”之风的劲吹下,尤其是市场上“伪满分作文”图书的错误示范下,一些师生对记叙文写作的认识与驾驭日渐陷入了不应有的误区。

    如何确定记叙文写作应有的价值取向?近读《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获奖作品精华本》一书,从中觅得了一点“真经”。该书汇编了近5届大赛的优秀获奖作品,为一线师生的作文教与学提供了观照的模板。

    从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记叙文写作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精”:

    取向之一:精巧的故事

    写人和叙事是记叙文写作的两大主体内容,也是衡量其文体特征的鲜明标志。而无论表现人抑或凸显事,都需要“故事”来支撑。因此,“讲一个好故事”成为记叙文写作的首要取向。在中考作文所限定的600-800字的篇幅里讲故事,必须在“精巧”上下功夫,力求使习作内容做到既精细——简约而不复杂,又巧妙——读起来有意思。

    请看获奖作品《文具盒里的纸条》是如何讲述“精巧故事”的: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躁动不安的“我”在纸条上写下“放学后去新开的那家书店看书吧”,将其扔给了好友,好友回复“把××、×××也叫上”后把纸条又扔了回来。“我”又炮制了两张纸条,在向前扔时纸条不慎落在了语文老师的教案上,“我”非常惶恐。不久,同学们开始自由朗读课文,语文老师踱着步子来到“我”身边,迅速塞了一张纸条在“我”的文具盒里,并叮嘱下课后再看。熬到下课后,“我”打开文具盒,只见纸条上赫然写着“买书啊?我也喜欢买书。叫上我吧,我请客,可以吗?”

    上述习作之故事取材自校园生活,定位于课堂这一特定空间,在师生之间温馨展开。课上学生扔纸条的事情并不罕见,纸条被老师“捕获”也不稀奇,其特别和可贵之处在于,老师竟然在学生文具盒中“回赠”纸条!一张纸条,引起一波三折的情节,结局出人意料;一张纸条,串起两颗跳动的心,彰显浓浓师生情——这故事怎一个精巧了得!

    如何拥有精巧的故事?首先,勤于捕捉。教者应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积极到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生活领域中“找米”;其次,移植共生。指导学生适度从他人生活中间接汲取,也可从阅读积累中嫁接有益的“种子”为“我”所用。

    取向之二:精微的意蕴

    这里的“意蕴”指记叙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初中生由于认知所限,其习作所要表达的“意蕴”忌大而失当,只宜从其“力所能及”的世界观、人生观平台出发,小中见大地生发与阐释;另外,从性质上看,所立之“意蕴”必须充满“正能量”,力求以积极向上的理念打动人,让读者读后受到感染。

    请看获奖作品《这个,我可以有》表达的“精微意蕴”:晚上“我”和妈妈外出散步,经过广场时,发现了被人围观的老年合唱团,其中一位老大妈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名为《十六岁》的歌曲,一曲终了,大家都被感动了。回到家里,“我”对自己展开了心灵的质问,作出了这样的反思:很久以来“我”一直把年轻作为自己最大的资本,我以为拥有了羡煞旁人的花季年龄,便占有了青春;其实,青春不是粉面柔膝,青春是一种心态,亦如古稀之人如若心怀激情,必也春风荡漾,蓓蕾满枝……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将“青春,我可以有”之立意凸显了出来。

    上述习作立意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对“青春观”作了全新诠释。并且,这份“意蕴”系从生活琐事中提炼而出。这样“精微的意蕴”从笔下倾泻出来,无疑会使习作具有哲思的深度,更会增添“励志”的芬芳。

    如何开掘精微的意蕴?首先,审视生活。教者应引导学生学会以“解剖”的眼光旁观生活,对其中的人、事、物、景展开积极的反思,获得自己个性化的心得体会;其次,理性提炼。不妨经常组织“‘一事一议’训练”,从一些哲理小故事中,多角度提炼主旨。

    取向之三:精美的意象

          所谓“意象”,通俗一点说,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记叙文行文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寻觅理想的物件相机穿插入文中赋予该客观物件以主观情思让它为我们的写人叙事服务,那么,我们的记叙文会多一份唯美,增一点厚重。

    请看获奖作品《从忧伤到感动》是如何巧用“精美意象”的:作者因青春的脸庞上长出了一颗莫名的痣,被血线包围,而被医生怀疑是白血病前兆,从此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忧伤和迷惘中。墙角一盆被自己从花园角落带回来的昙花,成为了同病相怜的伙伴;而它的枯萎,也似乎成了自己青春困境的一种隐喻。她与这盆昙花相伴相知,每天做着无声的对话,彼此呼唤着对方的复苏。最终,奇迹出现,昙花复活了!作者的白血病也被排除了。两个生命在近似的顿挫之后,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这篇习作中,“昙花”就是作者刻意设置的精美意象。该意象既具有诗意之美,又极富思想内涵。文章将昙花和青春期的自我两条生命线交织在一起,融成一条主线,折射出一个深远的主题:珍惜生命,发现自我。

    如何设置精美的意象?首先,以物为媒。教者应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的需要,精心选择与文中人或事有关的优美物件,以其作为媒介,来传情达意;其次,渲染衬托。学会在文中巧妙穿插对该物件自然属性的描述,揭示其象征意义,使其对文中人或事起到有益的渲染、衬托作用。

    取向之四:精细的缀饰

    从表达方式角度看,记叙文无疑应以“记叙”为主,如此方能突出其文体表征。但是,如果一味地叙述,会使习作变得平淡乏味。因此,我们需要在叙述中,适度穿插一些细腻的描写(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这些“精细的缀饰”,会使习作“锦上添花”,营造出夺人眼球的“亮点”。

    请看获奖作品《隐痛》中,作者对一位维族菜馆老板的描写:“拉椅子的时候,我瞥见他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黑色纹身。那些陌生的黑色文字如同工整的诗文,攀爬在他淡褐色的肌肤上。深红的灯光下,他的眼眸像一朵蜜蜡的花。”再看获奖作品《隔壁的声音》中,作者对雨日邻家屋顶声音的描写:“不知为何,邻家屋顶始终用的是瓦,密集的雨线,横扫屋顶,一如千军,又似万马,横扫心间,引出肺腑之共鸣,耳鼓之轰响。间歇滴落,发自檐边的雨珠,如一三尺稚童,不时乱入脑海。”

    这两篇习作中的描写,虽然一系人物描写,一系景物描写,但却有不少共性之处:都间杂于叙事之中,文字俭省而细腻;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只寥寥数语,便使笔下的形象(维族中年男人和邻家屋顶声音)跃然纸上;都平添精彩,有效提升了习作的表达效果。

    如何进行精细的缀饰?首先,刻意勾画。在记叙过程中,教者应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平面叙述”,更应养成“立体描摹”习惯。善于运用散文笔法,对习作中出现的“形象”作少而精的“活化”处理;其次,凸显张力。学会多用雅词和修辞手法,使描写文字富有张力,耐读。

    取向之五:精要的点示

           这里所说的“精要的点示”,指记叙文主体叙述“工程”完成后,在一定位置(多为结尾处)插入必要的议论、抒情文字,把自己本次写作的目的(意图)巧妙揭示出来,“抖”给读者,让他们迅速领会文章的主旨。这样的“点示”类似于“画龙点睛”典故中的“点睛”,对记叙文不可或缺。

    请看获奖作品《从拉开窗帘到尘埃落定》中是如何“精要点示”的:该习作记述了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作者设置三个片段,叙写了“我”参加运动会“绑腿跑”项目训练时不慎摔倒,左脸部磕在塑胶跑道上,留下了一个疮疤,为此“我”感到“悲伤”“阴郁”。在给受伤处上药期间,“我”怕照镜子,更怕面对同学惊讶的目光。最终,受伤处结痂直至痂脱落,脸完好如初,“我”的“心突然被打开”。至此,作者及时“跟进”,作了这样的“点示”:“原来,面对生命中意外的袭扰或伤害,不需要纠结黯然,只需要安静面对,等待所希望的结局。” 

    上述习作的点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读者意识”。她缘事而发,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浓缩为一句警语,镶嵌于结尾处,旨在向读者传递全文拟表达的要义,那就是——坦然面对挫折,豁达对待波澜。

         如何实施精要的点示?首先,打造结尾。教者应指导学生竭力“经营”好记叙文的结尾,追求“豹尾”之境界,使结尾成为压轴“好戏”;其次,卒章显志。学会从前文所叙之事出发,把自己独特情感、主观感受抒发出来,用精彩简练的语言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使读者受到某种启发或教益。(原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