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作文> 【联考备战】综应议论文材料分析
  • 【联考备战】综应议论文材料分析
  • 2023-05-10 14:56:27
  • 在综合应用考试中,议论文部分属于一个必考模块,主要考察逻辑思辨与综合写作能力,但在实际考试中,如何加工材料,分析材料,已经变得比较重要,下面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如何在考场上快速梳理材料,得到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01

    材料一

    2017年12月25日,央视网公布了“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2位候选人名单,卢永根院士为农业、为教育、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事迹打动了无数的人,并成功入围。


    这项被称为“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研究”的项目,给年轻的卢永根奠定了一生的研究基础。他亲随丁颖,奔赴 内蒙古河套、宁夏、甘肃、新疆以及陕西西部和陕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一方面聆听丁颖先生的教诲,一方面也考察了各地的水稻品种、性状、栽培方法等。正是因为亲历过这些考察,结合他惊人的记忆力,卢永根对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了巨大的数据库。对于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和性状,他都如数家珍。调研的同时,卢永根也收集到各地不同的稻种。

    【一生科研,踏遍祖国大部分地区,考察各地的水稻品种,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巨大的数据库,说明卢永根教授在我国水稻遗传育种工作中,积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


    1964年,丁颖逝世,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回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种,成为华南农学院开展水稻育种最宝贵的资源。许多珍贵的稻种,都是他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


    2001年,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已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到半山腰,卢永根已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爬。据他的学生刘向东介绍,这个种质资源库,不仅学校的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也开放给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是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正说明他对于科研工作孜孜不倦,对科研的态度极其认真,高龄仍然不忘在科研第一线,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重要经验】


    “做学问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卢永根的学生说。“他一直告诫我们科研工作者要有一丝不苟的求实心理,要有不怕困难和锲而不舍的实干和苦干精神”。


    卢永根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60多篇。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一般在材料中,出现别人带有观点性的话语,要重点关注,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也就是一丝不苟的求是心理,要有不怕困难和锲而不舍的实干和苦干精神,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02

    材料二

    今年3月。当时,卢永根撑着孱弱病躯,在徐雪宾的陪伴下,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说明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国为民,是精神层面的高尚】

    卢永根叮嘱说,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880万元,是卢永根一生的节约的所有积蓄。“880多万从哪里来?其实也很简单。这是夫妻两人数十年来共同的积蓄,基本都是工资。他们两位平时生活非常简朴,房子也只有一套,平时很少花钱。”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厉行节约,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他还在楼顶‘耕田’种菜,自给自足,尽量少买菜少花钱”。


    前几年,他的同事学生看到卢永根年纪大了,建议请个保姆,有个照应,出门叫上学校配的专车,保障安全。一听这建议,夫妇俩直摇头,继续“我行我素”:卢老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缓缓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车,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裤腿,趟着雨水回家;徐雪宾则踩着一辆28寸凤凰单车,车铃叮叮当当,响彻华农校道。这也成为华农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对自己苛刻的节约,楼顶‘耕田’种菜,自给自足,尽量少买菜少花钱,“继续“我行我素”:卢老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缓缓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车”,说明他对于生活无所求、不奢侈、不享受的精神状态,相比于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的享受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实也就是一种不攀比,不纠结与物质,“不和自己过不去”的豁达心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卢永根的办公室内摆放着的“师恩难忘”的匾额,是在卢永根80岁时,弟子们对他栽培之恩的心声。在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座谈会上,61位新当选院士的手上,除了院士承诺书外,还有一份特殊的“学习材料”《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关于向卢永根院士 学习的倡议书》。在自己的“责任田”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了一辈子的卢永根院士,值得每个人向他学习。

    【学生的举动也衬托出卢永根老师一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03

    作答任务

    有人说“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也有人说“要和自己过不去”,他们各自体现了怎么样的人生态度,你又是怎样看的呢?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字左右。


    04

    参考解析

    中心论点从“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和“要和自己过不去”分开来说,并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分论点一: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是一种豁达精神,具体来源材料二,卢永根院士摒弃奢华的生活,捐款800余万,说明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国为民,是精神层面的高尚,也是对自己精神的解脱,实现真正的不和自己过不去,不奢华、不享受的高尚情操。分论点二:要和自己过不去,是一种对学问的孜孜追求、严谨认真的态度,在材料一中为完善种质资源库,70多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上山亲采野生稻种,永远保持在科研第一线,也体现出严谨的科研态度,分论点三,主要论证二者的关系,只有放下名利的束缚,才能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实现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