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题目,不少同学和老师可能会问,有抒情文这个文类吗?还真有,大陆从60年代起的“课程标准”,人为地将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类。当然这三大类是从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而来,抒情、描写同样是表达方式,为何不将其列为具体的文类呢?可能的原因是专家认为这两种是辅助性地表达方式,不宜作为专门的文类。但香港、台湾语文学界至今仍然是认同五分法的,包含抒情文和描写文。
大陆按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三大类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也造成了深深地伤害,在此无法赘述。现实是学生在作文考试中常常只有记叙文、议论文两种文类,具体到初中学段,训练的重点常常只有记叙文一种文类。从作文的评定来看,能看出学生水平高下的常常不仅是叙事能力,更多地表现为抒情和描写能力,可以这样说,会抒情,善描写,作文水平一定不会差,实际也是这样,这两条是学生作文是否入门的重要标志。
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先生在其《作文七巧》一书中有过这样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学生写其父亲卖包子,兹录如下:
第一稿:
我的爸爸本来是个卖包子的,他在公园路有个铺子,是那种叫做违章建筑的木板屋,生意真好,他整天剁馅儿。
制馅儿的人是包子铺里的灵魂,我家的包子能够驰名四方,全靠馅好。爸用两只手拿两把菜刀剁馅,动作极快,供应不断,从不让买包子的人久等。剁馅用的砧板是用很厚很结实的木材做成的,两三年后就变薄了,而且像砚台一样留下了凹痕。它不能再用,爸得去买一块新的砧板来。
人家都说爸做的包子天下第一,理由如下:包子是中国食物,最好的包子应该出在中国,而中国的包子又以我们家做的最好,不骗你,我每天上学放学从包子铺门外走过,常见有人坐汽车从老远的地方来买包子。
现在爸不卖包子了,公园路那一排木板屋也早拆掉。当年的几块不堪再用的砧板还在,爸把它带回家挂在书房里——他现在有书房了——当着纪念。
他常常指着砧板告诉我们为人不要好逸恶劳。
第二稿
每逢看见有人弹钢琴,我就想起父亲。
每逢看见有人使用英文打字机,我就想起父亲。
每逢从收音机里听到评剧的鼓声,我就想起父亲。
父亲不打鼓,不打字,也从来不弹钢琴,但他的双手比打鼓、打字、弹钢琴的人要忙碌十倍,也巧妙十倍,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背书包,从父亲开设的包子铺门前经过,总看见他在剁馅儿,她两手并用,双刀轮番而下,打鼓似的、弹琴似的敲响了砧板,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包子铺里的成品堆得像小丘那么高,他仍然不停的剁馅儿,好像他的工作才开始。放学回来,成堆的包子不见了,卖完了,他仍然在那儿剁馅儿,好像永远没个完。
那条路上有许多小吃店,许多行人,还有来往的汽车,声音十分嘈杂。可是而今在我的回忆之中,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擂鼓的声音,轻一阵重一阵,密一阵疏一阵,从路的这一头响到那一头,整条街上的木板屋都发出共鸣。
这是父亲的战鼓,我踏着他的鼓声去上学,踏着他的鼓声回家,我是在他的战斗里长大的。
那是多么严肃沉实的声音啊,听着节奏就知道他的手法多么纯熟,知道这个枯燥的工作消耗了他多少岁月和热情!包子铺的生意极好,很多人从远处开着汽车来买,称赞这家的包子“天下第一”,父亲什么表示也没有,只是擂他的战鼓。
然而父亲对他的战斗是颇为自豪的,他每隔两三年要换一块新的砧板,旧看板在无尽无休的切割和刮洗之下变薄了,中间凹下去了,父亲把这些不堪再用的砧板当做纪念好好的收藏起来。
现在,父亲不卖包子了,他把那几块纪念品挂在他的书房里,客人来了,不明就里,还摩挲欣赏,问是哪派艺术家的构制,只有我知道,那是一位生活的巨匠在完成了四个孩子的教育之后偶尔遣兴的几件小品,留着我们的传家之宝。啊。父亲!父亲!
不用说,大家都能看出第二稿比第一稿写得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呢?跟第一篇比,第二篇在叙事之中,处处写出了自身的感受,用的是抒情的、咏叹的笔调。这一篇字数比上一篇多,叙事却比上一篇简化。具体内容见我的评点。
每逢看见有人弹钢琴,我就想起父亲。
每逢看见有人使用英文打字机,我就想起父亲。
每逢从收音机里听到评剧的鼓声,我就想起父亲。
【排比段开头,弹琴、英文打字、打鼓都属文化、艺术范畴,这样以雅写俗,为下文抒情张本。】
父亲不打鼓,不打字,也从来不弹钢琴,但他的双手比打鼓、打字、弹钢琴的人要忙碌十倍,也巧妙十倍,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背书包,从父亲开设的包子铺门前经过,总看见他在剁馅儿,她两手并用,双刀轮番而下,打鼓似的、弹琴似的敲响了砧板,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包子铺里的成品堆得像小丘那么高,他仍然不停的剁馅儿,好像他的工作才开始。放学回来,成堆的包子不见了,卖完了,他仍然在那儿剁馅儿,好像永远没个完。
【将父亲剁馅与弹琴、打鼓类比,盛赞父亲,进一步渲染。】
那条路上有许多小吃店,许多行人,还有来往的汽车,声音十分嘈杂。可是而今在我的回忆之中,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擂鼓的声音,轻一阵重一阵,密一阵疏一阵,从路的这一头响到那一头,整条街上的木板屋都发出共鸣。
【写父亲剁馅,重点选择写其声如鼓,这样不仅形象,还使读者印象深刻。】
这是父亲的战鼓,我踏着他的鼓声去上学,踏着他的鼓声回家,我是在他的战斗里长大的。
【继续写鼓声,并说这是战鼓、战斗,父亲自然就是战士,一个与生活战斗的勇士,这是以大写小,实为妙笔】
那是多么严肃沉实的声音啊,听着节奏就知道他的手法多么纯熟,知道这个枯燥的工作消耗了他多少岁月和热情!包子铺的生意极好,很多人从远处开着汽车来买,称赞这家的包子“天下第一”,父亲什么表示也没有,只是擂他的战鼓。
【与原文比,去掉了议论性的文字,保留了侧面衬托】
然而父亲对他的战斗是颇为自豪的,他每隔两三年要换一块新的砧板,旧看板在无尽无休的切割和刮洗之下变薄了,中间凹下去了,父亲把这些不堪再用的砧板当做纪念好好的收藏起来。
现在,父亲不卖包子了,他把那几块纪念品挂在他的书房里,客人来了,不明就里,还摩挲欣赏,问是哪派艺术家的构制,只有我知道,那是一位生活的巨匠在完成了四个孩子的教育之后偶尔遣兴的几件小品,留着我们的传家之宝。啊。父亲!父亲!
【“生活的巨匠”突出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对子女的教诲,挂着的旧砧板是父亲剁馅留下的最好印迹,这样绘声绘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好文章应该是哪些能引起人联想和想象的文章,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是哪些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读者的文章,文章的鼓声、战斗等比喻,以雅写俗、以大写小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还有咏叹抒情的笔调,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