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三百年前,汤显祖曾在《牡丹亭》中感叹此句,如今这段《画狐》,又足以成为情深的一桩例证。
画师煮鹤生,日夜希冀能有一日画鬼狐传世,不惜入山求道士相助。道士感叹鬼狐无情,劝他不要轻信鬼神之说。不想在山中,煮鹤生却与前来复仇的狐女胡不归偶遇,上演了一段人狐之恋,也带出了一桩多年前的爱情往事。
乍看之下,中国戏曲学院带来的这部《画狐》因演绎传奇而显得格外工整。剧情恪守古典主义的戏曲传统,幕次划分严格,用“遇狐”“画情”等短句,将观众带入古风满满的世界。
懂行者都知道,昆曲之“曲唱”最为紧要,其缠绵婉转的“水磨腔”是昆曲爱好者们最欲罢不能的调子。难得的是,,深得传统曲调的微妙情致,不仅没有现代违和感,反而句句有韵,与情境相关,观众随之进入古典世界,忘却现实种种。
几位演员的唱念功底也颇不可小觑,尤其是《山桃红》和《山坡羊》两阙昆曲唱段,尽管不是传统名段,但煮鹤生与胡不归两位演员身法严格规整,曲调婉转,令人心醉。而在最高潮一幕中,三位演员齐现台上,道士与狐女、狐女与书生、书生与道士,三者恩怨情仇尽在一招一式之中,而他们走台风格稳健,不疾不徐,这才使最终的悲剧令人意外又显深处宏大。
和原版传奇剧不同的是,作为大学生戏剧节参演剧目的《画狐》在剧情编排和布景设置上展现出了相当不俗的创意。狐女胡不归为姑母寻仇,间接带出传统才子佳人的遇仙戏码,王生和上一代狐女间的爱情经历,上接的是《聊斋志异》古典小说传统,更令人惊喜的是,《画狐》马上对此经典进行反叛翻新。
第二代书生与狐女的爱情故事,加入全新角色,多了反复试炼和信任片段,书生作出的截然不同选择,少了几分纠结和仇恨,凄婉爱意却并不输前者,这其实也代表了年轻一代更活泼的爱情观念。
更有趣的是《画狐》的舞台布景,看似简单轻巧却极富意境,足见演职人员用心。台侧一轮剪纸样的圆月,随着光影转换,穿梭于过去和未来之间,时而狂风大作,圆月也随之变暗,月白风清,主人公两相欢好——只凭借一道光源和两种道具,《画狐》就做到了转场情景真切,东方戏曲的魅力,也就在这里了。
在采访中,剧组成员特别谈到舞美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保证承重安全和演出效果,他们还增加了吊杆等装置,其实,在简单的舞台设置背后,其实都是每一位剧组成员的精心巧思。
“西方的歌剧,只有声音,没有舞蹈、身段;芭蕾,又只有动作,没有声音。只有中国的昆曲,文本美、音乐美、舞蹈也美……” 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到这次《画狐》的惊喜,可见年轻一代的剧作者们在承接传统和再创作之间已然取得了平衡。四位主角,两种布景,三段爱情,两种传奇,,东方艺术的深沉动人更别有一种风情。
《画狐》首演当天,正值北京酷暑天气,多维剧场里的观众却座无虚席,其中不乏周边年长的居民和喜爱昆曲的年轻观众,共同为胡不归和煮鹤生的爱情叹息和喝彩。大学生戏剧节不仅是针对年轻观众的一场节庆,更是增进代际共鸣的一次尝试。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画狐》正在为百世昆曲和几代人共同的文化乡愁带来了一丝清凉之气。演出结束后,一位年长的女性观众坐在席上收拾随身物品,一直没有离去,嘴里还哼着戏文串词,正如几位主创在问答中谈到的,“戏是诗,我们传达的是生活的诗意”。
《画狐》主创访问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会
演出部
剧社介绍:
小剧场昆剧《画狐》剧组组建于2017年10月,以中国戏曲学院在校研究生为创作主体,依托了中国戏曲学院强大的导师团,开展跨系部联合创作,历时半年,于2018年5月3日、4日完成剧目首演。
01.
创作/改编这出戏的灵感是什么?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剧场昆剧《画狐》讲述了狐女胡不归欲来人间捉负心人王道士,为姑母复仇。却在阴差阳错间,与书生煮鹤生相恋的故事。
剧目灵感来源于《聊斋志异·画皮》,剧目主题是对于众生之“情”的探讨。剧本通过写两位书生都曾面临过同样的处境,即发现爱慕之人乃是狐女,但二者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与一般“人鬼”题材剧目主题里的褒鬼贬人或者褒人贬鬼不同,本剧里通过两组人物行为与命运的比照,既表现了:人之无情,犹胜鬼狐;又表现了:人之真情,可越三界。
同时,两位狐女为爱献身的行为,亦颠覆了人们对鬼狐无情的固有认知。而在她们做出有情之举时,亦是完成了一种由妖及人的修炼。
此外,剧中还增添了人狐错位的构思。即狐女艳羡人间繁华,假扮为人。大家闺秀艳羡鬼狐自在,假扮为狐。这一设置是欲说明:凡人也好,鬼狐也罢,各有光辉之处。
而传奇的不朽,永远不是在于故事与角色的猎奇。真正打动人心的,依旧是真情的力量。
02.
在筹备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去克服?
在筹备过程中,我们舞美组因为经费有限,在画框制作中的材料过于繁重,导致在剧场实施中出现了称重问题,但好在每根吊杆的称重数量足够,为了保证安全,我们增加了一些吊杆来固定我们的画轴,保证演出安全、顺利进行!
03.
这次的演出团队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如何寻找到默契?
演出团体是依靠学院的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剧目创作的项目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走在了一起,完成剧目的创作与排练,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中,通过集体创作,完成整体的剧目。
剧组成员之间互相都很熟悉,平时大家在一起上课,在从建组开始,大家一起创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建立了足够的默契,为了剧目的顺利完成在默默的付出。
04.
为什么喜欢戏剧?觉得戏剧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戏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可以带给我思考的世界。
它很大,可以到10年前、20年前甚至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也很小,就是在一个空间范围内。
它是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化妆也是与演员、剧本融合与一体的一个世界。
它是戏剧剧本中的时代特征,体现设计师的设计手法、完成其象征性,表达剧本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增强观众对戏剧的感知,传播剧作家、设计师们对当代性的表达。
因此戏剧与我来说又是创新的源泉。
05.
如何看待身边的戏剧文化氛围?作为学生社团,能否得到周围的支持?
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戏剧有其特定的受众人群。虽说条件允许大家都能看到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戏,更何况好戏本身也难求。可以说,戏剧氛围不火也不冷。作为学生社团,能得到的支持有限。
但这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因为唯有好戏才值得被呈现,对于学生团队来对说,能否被支持其实不重要,如何打磨出精彩的作品才是关键,酒香不怕巷子深。
06.
如何看待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
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是我们学生很好的创作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各地喜爱戏剧的大学生连接在一起,参与这样一个戏剧盛会,能够互相学习、增进了解,是全国大学生的一次戏剧狂欢节。
07.
还有什么特别想对观众说的吗?
戏是诗,我们想传达的是生活的诗意。希望每一位观众能都在日常柴米油盐等鸡毛折磨之下,仍然能寻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快乐,笑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