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资讯> 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夹杂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浅谈
  • 经典诵读手抄报内容夹杂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浅谈
  • 2023-05-10 14:56:27
  • 在语文教学中,众所周知,经典诵读是一个绕不开的重点。语文试卷也每次都离不开经典诗文的考察。从远古的《诗经》出现以来,诸多经典诗文作品都在启迪思想,涵养品质,提升人格。然而,在现实中经典诗文应用环境还十分缺乏。鉴于此,对诗文经典诵读还需进一步重视。

    一、通过教研发现,农村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认识存在以下问题。

    1、有很大的距离感。平常的课余生活里文化参与很单一,几乎遇不到使用的机会;其次,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回家大多是爷爷奶奶陪伴,正常文化课的辅导都不可能,诗文指导就更是寥寥无几。所以,课文出现了经典诗文,就简单学一下,能主动探究思考古诗文知识的学生不多。另一方面,古诗文学习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孩子们都比较欠缺,所以学起来就非常吃力。一个班级往往一大半古诗文学习都不是很好。大家慢慢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距离感,一看到古诗文就觉得难。

    2、对古诗文缺乏立足于情感角度的思考。限于年龄,限于知识积累,大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式的去接触古诗文。实际上,理解性的站在情感角度去记忆对学生的提高要明显得多。对于一些诗文,学生大多是想当然的去理解,如果不去研究分析,不去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写作目的,也很难形成长期期记忆,最终影响了文化营养的吸收效果。情感角度的品味,是理解诗歌的一个关键。例如《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这一种深厚感情。李白在听到朋友不幸的遭遇以后,是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远道相寄,是多么的真诚,以至于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荒凉的夜郎西边。短短四句,感情的分量却似千钧之重。这些都要有情感的认识,才能走进文字深处。

    3.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来说,人生体验就来自于生活,而体验大多时候是需要知识储备的。看到花开花落,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日出江花红胜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学生却连一句形容花开花落的好句子都写不出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也学了一些诗句。可是到了生活中需要反映运用时,却一句也想不到,考试时情境性问起一些诗文句子时也回答不上来。这种场景性诗文反映迟钝,也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文化修养的进步。

    4.系统性不足。一些学生学习诗文不能系统化。所谓系统化是指按各种纵横标准进行分类去学习。例如按照朝代顺序积累诗句,按照作者地域记忆诗句,按照季节记忆诗句,或者按题材归类学习诗句等等。

    5、缺乏主动性。对于经典诗文的学习大多是被动记忆,没有以兴趣爱好性的目的去接触经典古诗文。所以学习起来就没有记忆诱因。

    6、几乎没有古诗文发展环境。由于很少有古诗文专门的应用环境,所大多学生就觉得学了也没什么用。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诗词大赛》引起国学热,就是很好的创造了经典古诗文的应用环境。可是平常生活中,这样的环境少之又少。

    7、综合知识缺乏,传统文化认识浅薄。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等其它文化知识,所以,对于经典诗文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二、通过教学研究,笔者尝试了一些方法:

    1、提出古诗文背诵要求,开辟古诗文学习时间。

    古诗文的学习,相对比较困难,而大多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还正在培养,所以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如果不予以明确要求,学生学习方向就不明确,效果也就难以提高。

    因此,课内的都必须要求背诵并默写。每周都需要开辟时间进行默写练习。课外的必须有所涉猎并能记忆510首古诗文。所有古诗文,能说明主题大意并分析佳句,谈出基本认识。

    2、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举办经典古诗文比赛,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活动等。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学习中一般是按部就班,缺少主动探究,记忆程度也不够深。开展了古诗文活动,学生们积极踊跃,都为了一展自己的能力,一些被动学习的学生也被活动的气氛所带动,大家都在抽空热烈的互相背诵,一股国学热,经典诗文热蔚然兴起。通过比赛一些同学的经典诗文理解认识得到了很大提升,很多同学也能从比赛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找到突破点。比如,一些学生发现了分类记忆促进理解的极大好处。手抄报的形式传诵经典诗文更是让学生热情高涨,他们都能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同学的作品把经典诗文和绘画内容结合起来,表现了较高的诗文理解能力。

    3、教学中强调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也刻意强调了经典诗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消除一种被动应付性的学习态度。课堂上积极利用诗词对联等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重要性。另外,在写作中,我也经常强调学生学会引用精彩恰当的诗句来为文章增添色彩。教师可以多多尝试鼓励学生在平常写作中引用,增加运用诗文的机会。这也是教学实验最直观的体现。通过写作引用,可以对诗文的理解再次深入的进行体会和品位。大部分的古诗文都是对一事一物发表一些议论见解或抒发感情,所以我也非常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情感认识,学生就有了理解诗文含义的可能。

    4、经典古诗文分类学法指导。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诗文篇目众多,为了更好的理解学习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分类记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了解古诗的分类都是很有必要的。当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将某一首古诗归入不同的类别后,这一古诗也就基本掌握中了。例如按字数来分,古诗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先秦的《诗经》绝大多数是四言,汉乐府多为五言,魏晋之后以五言、七言为主。也可以按题材内容分类,例如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惜别送行诗、情感寄托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等等。

    5、与平常生活紧密联系。对于诗歌的学习引导,我很重视在生活中发现联系点。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生活中,我注意根据时节或者节日引导学生记忆一些诗歌。例如清明节,让学生朗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等等多个清明节相关诗文。母亲节让学生朗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秋节则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等等,生活中的诗歌描写对象也很多例如关于花的,关于雪的,关于山、水、草、风、以及季节等都有诗歌,让学生去寻找,去探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体悟法”,读古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提升,再从生活中加以对比,就形成了稳定的的收获。

    6、培养“大语文观”,形成“博学素养”。

    所谓“大语文观”,主要思想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本,只学一个学科,而应该贴近生活取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经典诗文的学习就应该是这样。一些经典诗文是对生活本身的深刻思考和总结,我们就应该在生活中去感悟体会,这样才能真正的把诗歌的精髓体会到内心之中。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该诗字面意思是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而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处理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在生活中就能做一个清醒看待事物,正确处理生活事件的人。要达到这种能力,就必须学会与生活相联系。

    另外,经典诗文的学习,是多方面、多学科结合的,不能仅限于课本,课本只是一个引导,应该以所学为基点,多多生发,多多积累,最好能养成更多积累诗文“博学素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 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引自《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

    “阅读不仅是中学生的事,出了学校仍需要阅读。人生一辈子阅读,其实是一辈子在积蓄中,同时一辈子在长进中。”——《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3页。

    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道理也是一样的。

    7、引导学习传统文化,例如书法,国画,古典音乐等等。

    传统文化之中,包涵很多人文素养在里面,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能够充分接触经典诗文。例如学习书法,书写内容大多是意境优美的古诗词,学生在书写的同时对经典诗文又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国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题材,题款,定主题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经典诗句。一幅好的国画,需要一个好的主题,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和画就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另外,一些古典音乐也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和品悟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流传至今。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唐代的诗赋讲究声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宋词也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元曲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在创作中产生的。总之,经典诗文或多或少都与音乐有着特定的关系。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就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体会那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及“调素琴,阅金经”的深远意境。

    8、通过经典古诗文相关音乐和视频的接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诗文。对于学生来说一些诗词要很好赏析,借助多媒体无疑是最直观、最形象的办法,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诗文的理解。

    9、通过经典古诗文名家生平介绍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而让学加深对诗文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些诗词,学生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生平才能很好理解诗词的内容。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就需要对诗歌的创所背景进行充分了解。

    10、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诗句中的重要意象来着眼分析、品味诗词。 对于一些古诗词,作者往往通过反复斟酌的、关键重要的、甚至是反复揣摩而得来的巧词妙语来创造意象、营造氛围,升华主题,而这往往是鉴赏的要领。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例如望月思亲往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再如黄昏、夕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凭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等等很多都是如此情况。 还有一些诗词在动词上往往集中着作者的深意。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中的宿和敲,动静结合,突出了独特的环境。再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个吠,一个归,都非常准确凝练的表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表现一种宁静祥和的,静默淡泊的生活态度。

    11、引导学生学习诗词韵律,加强对经典诗文的欣赏能力。

    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旨在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对于学生,掌握了格律知识,就能赏析诗词的巧妙所在,也为自己品悟诗词打下良好基础。而这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接触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

    12.平时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练习。打油诗、即兴诗、指事诗等都是不错的练习方法。

    例如,我在处理蒲松龄《狼》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即兴写了打油诗:

    叹狼

    屠惧投骨喂两狼,缀行不止性贪婪。

    机智冷静赴麦场,持刀相向视眈眈。

    巧变诡诈狼狡黠,暴起刀劈顷刻亡。

    转视积薪虑周全,禽兽伎俩终究丧。

    虽不够严谨,但也有一些促进诗文思维的作用。

    学生如果偶有所思,也可在平常随意吟来,旁征博引,日积月累,定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