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新建成的琥珀山庄,一度是合肥高档小区的代名词,也是合肥人假日娱乐的度假区,以“琥珀流光”之名列为城市十景之一。如今二十几年过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琥珀山庄从精品楼盘变成了一个养老社区。
重返琥珀山庄
图、文 | 何伊宁
八岁那年,从城市另一边搬到琥珀山庄南村时,父亲每天清晨送我上学。路上要经过一段长满了茂密植物的环城西路,环道两侧的树丛中和草坪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动物雕塑,活灵活现。沿路经过一间尼姑庵和稻香游乐园,再右转到金寨路向南,穿过整个中科大的东校区之后,便恰好能赶上第一节早课。那是1994年,合肥市还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市中心的概念,也不过是围绕着三孝口到四牌楼的那几站地。此后的八年里,我的日常生活轨迹,大抵是往返于琥珀山庄和中科大这两座“城中城”之间,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无忧的时光。
合肥市琥珀山庄南村,是全国第二批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之一,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地处合肥市西侧偏北,与环城公园连成一片。
建筑设计借鉴了皖南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 傍水而营”的风格;小区内包含了六层楼房和别墅两种规格,各单元相互错开,层层迭落;外形则采用了红顶白墙、坡屋面,从高处望去,宛如座座琼楼玉宇从湖中升起。凭借独具一格的建筑规划和园林设计,刚建成不久的琥珀南村,便在1994年获得囊括了许多奖项。
建成伊始,作为一处国内少有开放式园林住宅小区,合肥琥珀山庄不单单是高档小区的代名词,还是国内外专家宾客考察及合肥人假日娱乐的度假区,曾一度以“琥珀流光”之名被列在城市十景之列,在本地人的集体记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虽然采用敞开式的规划和管理,但琥珀山庄又是一处有机成长的“城中城”。在陆续十多年的扩建过程中,琥珀山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50万平方米,其中包含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类教育设施,医院、银行、邮政、中老年、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系列生活服务建设,周围还修建起几座公园和一座市图书馆。
在我模糊的印象中,一部名为《防盗门里的男孩》的电影,在南村一栋别墅中拍摄完成。电影讲述了一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男孩隔着一扇防盗门之间的友谊。虽然拍摄时间和导演已无从通过互联网信息进行考证,但电影中所取景的街道、菜市场,正是我家楼下的真实场景。
然而,在我的现实版本中,琥珀山庄是一座没有边界的游乐场。从轮滑、乒乓球和各种各样的追逐游戏,单就楼下的下沉式广场就自成一片天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探索的疆界也扩展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琥珀中学黑池坝广场、以及连接小区各个区域间的一条条秘径。那时和全世界沟通的方式,是楼下一家邮局,书架上满满当当的音乐、漫画和英文杂志,把我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我在世界各地辗转又再次回到这里时,传统邮局日渐式微的经营状况令我感触颇深。
离开琥珀山庄至今十多年,我的脚步和记忆早已赶不上合肥发展的速度。那些印象中的地名,如今也只成为地铁站里的寥寥几个站牌而已。琥珀南村的下沉式广场,如今被改为精品古玩市场;开放式实验小区的风光,已早已被滨湖新城的玻璃森林所掩盖。
我再次拜访琥珀山庄,多半原因是父母重新考虑搬回这里。作为合肥城市化发展的见证,琥珀山庄也正经历着它自身从精品楼盘到成熟养老社区的转变。
琥珀山庄大门的假山石
小区公园内假山、石凳、曲桥小品
如今已破败的雕塑
南村是琥珀山庄第一批建立起来的楼盘,除六层楼房外还有诸多面积不等的别墅建筑
琥珀南村下沉式广场如今已变成文玩街
家楼下的小平台上长满了植物
南村建筑外墙上的马赛克
楼层里的电表箱
琥珀山庄第一幼儿园
曾经的青少年文化中心已更名为老年文化中心
小区一隅
琥珀山庄花园村别墅区附近
小区中三万多棵树中的一棵
琥珀公园景区黑池霸公园曾经的游船码头
沿着黑池坝的小径,据说每年在水里都因野游的溺死者。
黑池坝湖边的树
黑池坝公园
黑池坝公园
何伊宁,摄影史学者,独立策展人。
相关阅读:
塑料城市 | 正午
对《正午3:到海底去》纸质书系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 “阅读原文”,获得签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