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5年高考平稳进行,考生们自信走出考场。上午开考语文科目,作文题历来受大众关注。“上海升学”第一时间请沪上名师点评2015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题。另外,名师和首届上海市初中生作文实践活动“作文之星”得主也撰写了下水作文,上海升学征集的高考“微作文”也收到了众多读者和粉丝的来稿,小编择优选登,看看他们的思路是不是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名师点评
华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杂志主编 王意如教授:
高考作文题就像猛然撩开面纱的新娘
高考作文题就像猛然撩开面纱的新娘,人们在惊艳的同时,总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首先要感谢命题老师——他们的辛苦,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担当,还有他们必须要面对“千夫指”的勇气和无奈。
上海的高考作文题自2010年后,命题思路基本停留在对某一个概念的双向思辨,如2011年的“会过去”和“不会过去”;2013年的“重要”和“更重要”,2014年的“自由”和“不自由”。说实话,我是急切地等待着它格局的变化的。
今天,终于等到了——虽然变化不是特别大。因为变化可能对有些考生造成一定的干扰,但这是好事,任何不利于应试教育的举动,我个人认为都是值得嘉许的。
撇开变化与否,我们按照一般的评价眼光来看今年的题目。
一个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相对考生而言的,它应该是能写的,并且应该是能写好的。
“能写”是以“让全体考生有话可说”为追求。因为高考几乎是高三学生的全员考试,自发地成了高中学习生活的总结,学业水平考试目前还完全不能替代高考的这种功能,所以,必须在高中生的学力水平之内命题。从这个角度说,今年的命题完全没有问题。说些“心灵故事”,我们的考生应该都是会的,相信他们也都是准备过的。
“能写好”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正题。它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让考生发挥,以显现出不同的层级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题目就略感不足。题目的规定性比较强,“坚硬”和“柔软”共处,就是“和谐”,考生只能在“对待”上做文章,空间不大。
第二是相对题干而言是,它应该有正确的思维导向的,并且应该做出典范性的语言表述。
题干总是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观的。比如去年的题目,隐含的教导就是:自由是有限。今年的题干说:“自我”应该是“和谐”的,应该也算正确吧,但思维的开放度小了点。相比去年要小。
从语言的典范性来说,高考的题干注重的是准确和精炼。今年的考题是简单明了的。但细想还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对待”的往往是客观事物,而“心中”的“东西”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对待”后的结果,要对这个结果再来“对待”,有点让人想不清楚。
语文特级教师 姚为洲:
上海高考作文题体现“思辨与自省”
一、这个题目沿袭近年来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思辨性”特点,与2014年的高考作文——“穿越沙漠”的“自由”和“不自由”,属于同一种类型。
试题中的关键词是“坚硬”、“柔软”与“和谐”。试题告诉我们,要造就“和谐”的自我,必须处理好我们心中的“坚硬”和“柔软”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可以辩证地统一于一体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到: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有哪些?比如:正直、执着、刚毅、勇敢、无畏、拼搏、强劲。与之相对的“柔软”的东西有哪些?比如:善良、通达、仁慈、智慧、敬畏、闲适、温顺。于是,写这个题,可以立意为“做正直而善良的人”、“做刚毅而仁慈的人”、“做执着而通达的人”等。
二、这样的试题,体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具有“自省性”。
“自省”,也是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特点。考生在作文时,通过自我反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如2013年作文——“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作者对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自省提高认识的过程。今天,考生在考场上思考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也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正直与善良,刚毅与仁慈,是往往集于人之一身的。孔子曰:刚者必仁,佞者必不仁。苏轼的《刚说》阐述“刚者必仁”的道理,引用了孔子的话和宋朝一个官员敢于对抗丞相、对抗上司而保护无罪者免受刑的事情。写作中,当突出二者的这种内在联系。
三、考前选用全国各地卷近年来的作文试题进行审题立意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2013年湖北卷——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这道题中的“方盒子”和“圆瓶子”,不就是今天上海卷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的另一种说法吗?
上海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新:
审题容易 学生有发挥余地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沿袭了2011年以来的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作文材料简洁、表述明朗,有利于考生在考场发挥,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的一贯稳定性。
今年的作文题目较去年有一点进步,“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客观存在和价值判断。从材料来看,内容简短,表述明晰,学生在审题上没有多少障碍,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试题开放度也还可以。
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呢?“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都是比喻,考生首先要对概念进行界定,你认为什么是“坚硬的”?什么是“柔软的”?注意要在一个逻辑层面上界定概念,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对于“坚硬”,我们可以理解为:强势、坚定的信念、硬派作风、严厉等。“柔软”应该是与之相对的一面。比如,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侠骨柔肠等。
关键是考生要考虑到言说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对硬和软进行思辨。所谓的思辨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问题思辨清楚,而非简单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不过,这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都是采用观点型的理性思辨的材料作文题目形式,这类题目有其优点,但也有局限性,还能持续多久,是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理性思辨能力缺乏,社会上滥情的文章大肆泛滥,因而高考作文使用理性观点型的材料对于高校选拔人才是有利的,但是无论是前几年的“自由和不自由”,“重要和不重要”,“一切都会过去都不会过去”,还是今年的“坚硬和柔软”,都有点把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意味。虽然说可以让学生按照材料作文的观点能够有逻辑有层次推进,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从人才创新培养角度来说,如果有学生质疑、反对甚至完全否定、推倒重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要鼓励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海中学语文教师 俞超:
猛虎与蔷薇
也许今年的作文阅卷老师将反复看到学生引用英国诗人萨松的经典名句:“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能够将今年的作文题与这句名言联系起来的文章,将是靠谱的,甚至是精彩的。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从审题而言,这样题目,对于这两年的考生,是不难的。与去年的“沙漠中的自由”相比,甚至更简单了一些。这个题目是已经习见的对立关系类材料题。今年二模的作文题中浦东的“勇”与“惧”,闵行的“大”与“小”,虹口的“快”与“慢”,徐汇的“碎片”与“全景”,皆属此列。
但是,浏览网络上有关这个题目的新闻,有一个网站的标题是“造就和谐的自我”。如果有学生在考场中写出这样的标题,那就令人有些担心,会不会重心偏移,成为一个偏题作文。很多网站使用的标题是“心中的坚硬与柔软”,能命名出这样的标题,说明编辑的审题基本过关了,不过,是否是最精当的角度,还要看文章内容。因为这个材料三句话涉及三个关键词“坚硬”、“柔软”和“和谐的自我”。综合起来理解,就是一个拥有着和谐自我的人,应当是内心坚硬和柔软兼具的人。仅仅把注意点落在“和谐”,显然抽空了这个材料核心的内容,而如果只写“硬”与“软”,既可能将二者纯然对立,也可能简单叠加。好的立意应当重在处理“硬”与“软”是如何“和谐”的造就一个自我的。
因此,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一些学生甚至有可能训练过类似的话题,但是有话可说,未必等于说得精彩。所以,今年的作文可能千人一面,凡能跳出雷同立意,而能够在“硬”与“软”的“和谐”关系上多加着力的,必属上品好文。
那么如何让“硬”和“软”和谐起来,而不在内心打架呢?尽管刚柔并济是一个可取的立意,但是让一个人的内心简单地把二者加总起来,未免显得过于粗糙,而且并不一定等于“和谐”。因此,深入思考形成一个人健康心灵,和谐自我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坚硬”和“柔软”的不同运用范畴。一个人在原则上,底线上是一定要硬气的,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有时或可以柔软一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坚硬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和矛盾,而原则底线的柔软则沦为犬儒,成为道德相对主义者和极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文章的立意和逻辑,全在于此。
当然,选取何者为主,则可以作者本人所关心的当今现实或者自己为人中,哪个更加具有值得思考的价值为准。你若觉得当今人们多无底线无原则的犬儒,则侧重于写软中带硬,若觉得满街都是满脑子己见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则侧重于写硬需要柔来软化。选取的侧重可以看出学生的现实感。
因之,一个看上去温和蔼然的人,其实内心无比坚硬,一个看上去硬朗坚强的人,其实内心也有柔软处。凶猛的老虎可以心细如丝,而美艳柔丽的花朵也可以利刺武装。
下水作文赏析
(下水作文,原指出题老师去写给学生布置的作文,如果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现在主要指实践性很强的写作练习。)
第一篇:
坚硬柔软两相宜
作者:上海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新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看到这个题目,不感到意外,一是延续了从2011年以来的理性观点类的材料作文形式,二是前段时间从微信上看到了孙绍振等大学老师的文章,认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应该符合大学选拔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理性思辨能力欠缺,反而是小文青的抒情泛滥。我们的社会不缺少泛情、滥情,缺的是对问题的理性思辨。横向看其他国家的高考作文,都是要求理性思辨,新加坡甚至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不能写其他文体。我终于明白这些年上海的高考作文为什么总是将观点呈现给考生了,什么微光是自己的,所以往往丢弃,后来从天才的作品中所发现的正是自己从前丢弃的微光;什么人们往往做着自己以为重要的事情,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什么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是自由的,可你必须穿越沙漠是不自由的,等等,等等。我曾经在想:为什么要把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可以质疑吗?可以反对吗?可以推到重来吗?从高校选拔的角度固然有其道理,从学生的言说实际来看,给他一个观点,他能够沿这个观点将论证有逻辑有层次推进,能够体现理性思辨就可以了,这是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若有这样的考生,我就不信你的观点,我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想,绝不跪倒在权威之下,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吗?
这恰恰是权力者的强权哲学,他们心中有坚硬的东西,但也有柔软的东西,就是他们也从考生实际考虑,材料简洁,审题上没有较大障碍,无非是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要置换成本体,而且表述很清楚,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命题者充分考虑到考生是在考场环境中,在紧张的时间状态下,有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可谓“坚硬柔软两相宜”。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是有坚硬、柔软这两种东西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处理好了,就和谐;否则就不和谐。刚刚回到办公室,遇到一位班主任,她说这篇作文写起来不难,我说其实说的就是你呀。这位班主任别看平时挺严厉的,但每一届学生都对她评价很高,那就是她有坚硬的东西,还有柔软的东西,那就是对学生的慈母心肠。否则的话,一个班主任,整天阴沉着脸,好像每个学生都欠他十万八万的,他内心能和谐吗?不和谐的后果是什么?回家向家里人发泄,弄得夫妻关系紧张,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家中的猫、狗也不得安宁,那就是整个生活乱套了!
一个强者、一个强势的人、一个硬汉、一个侠客,他有侠骨柔肠;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那些表面示弱的人,实际上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给我们一个文弱书生的印象,但他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写下的《我的自白书》,或者可以被人们理解是一种示弱,然而临刑前他能自己选择一块草地,盘腿而坐,说:“此地甚好。”然后从容就义,你说那不是“坚硬”吗?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可能达到这种“和谐”。
今天的社会,有许多不合理,但我们不得不相信;有许多不牢固,但我们又必须依靠。我们往往争做人上人,以打败对方作为胜利的标志,其实我们内心是不和谐的,因而时时处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之中,走了很远很远,却发现我们还是停留在当初出发的地方,因此错过了人生的许多风景;其实我们内心柔软的部分便是忽略或麻木已久的那份亲情、友情、爱情或似水柔情。为什么要做女汉子而不做女人呢?为什么只是桑迪亚哥而不是有儿女情长的慈父呢?由这道作文题来审视自己,或许会有别一番思考。
第二篇:
让硬气带上柔和的理性芬芳
作者:上海中学语文教师俞超
鲁迅称许柔石有着“台州式的硬气”,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搀扶鲁迅过马路的细节。鲁迅嘲他是“迂”,但是我要为他的心细柔软点赞。诚如赵少雄的笔名“柔石”,他的个性里,也许具备了石头一样的坚硬与细丝般的柔软,才让我感觉到他是鲁迅笔下“左联五烈士”中最美的人。“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不错,我们的确需要在内心深处同时植入硬气和柔软,让它们恰如其分的流露。
我们自然都喜欢硬气的人。大家熟知的在秦廷上怒叱秦国君臣,把秦王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的蔺相如是个硬气的人。被俘后毫不软弱的苏武和文天祥辈自然也是历来“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硬汉子。1919年巴黎和会中的顾维钧更是这种一脉相承的硬气精神的模范。面对列强,30刚出头的他说道:“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一样!”这句掷地有声的名言令敌国汗颜,友邦侧目。
但是有的人看上去的确是坚硬的,可硬得却让人心寒。王安石变法,貌似利国便民的新政让各级官吏执行得成了祸国殃民的恶法,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马光直言相谏,结果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顶道:“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把别人明智的建议说成是歪理邪说,把提出意见的热心人打成奸邪小人,把“拒谏”装扮成坚持,王安石把执着坚定硬生生演绎成了冥顽不化。
1793年,乾隆在答复英王乔治三世的诏令中也“义正词严”地指出天朝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与英吉利这样的蕞尔小国通商,硬气是硬气了,可是分明硬得那么蛮横自大。1900年,慈禧借光绪的口吻向臣民下达抗击11国列强的诏书:“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庭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即刻严诛,决无宽贷。”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西方列强,天朝大清从来没有这样硬气过,但是硬气背后有木有带着丧失理智的蒙昧愚蠢呢?
人的确需要硬气,但是不需要如茅坑里的石头,硬出的是顽固的恶臭之气。这种硬气到极致,有时就可能达到奇葩的“直男癌”患者的境地了。如果我们渴望自己还能够散发出些许吸引人的芬芳,那么就需要在内心引入包容谦退的柔和性情。英国诗人萨松歌唱道:“我内心之中有猛虎细嗅蔷薇。”我们自然需要猛虎式的刚硬,但有时甚至更需要细嗅蔷薇的细腻。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疆埸,出生入死,令胡人带着敬畏称之为“天可汗”,玄武门之变,踏着兄弟的鲜血践祚登基,可谓猛虎式的人物,但是面对魏征,却能够“独见其妩媚”,把李建成的洗马塑造成了李世民的贞节良臣,身段之柔,令人敬佩。
由是,我们知道,为人处世固然少不了硬气,但是很多时候,适当的退让会让事情柳暗花明起来。退让谦和的姿态背后起作用的其实正是硬朗的性格深处涵养着的理性明智细腻之柔情。回到鲁迅,他自然也是一位不亚于柔石的硬气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硬气是也,然而,亲近鲁迅的人时常听到的他的爽朗的笑声,正是其软也,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者也。他在《答客诮》一诗中说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式的美,也许正是将硬气与柔软恰如其分地和谐地融于一身罢!
第三篇:
城池
崇明实验中学初三学生 首届上海市初中生作文实践活动“作文之星”得主 朱清灵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城,既有高大坚固的城郭,也有婉娩鲜美的花朵。
所谓坚硬,所谓城郭,或许是不可触犯的道德红线,或许是保卫自身的甲胄。当你如离群的惊鸿一般,拣尽寒冷枝桠,孤寂地栖止在萧索的沙洲,当你在现实的泥沼里披荆斩棘,伤痕累累,困苦顿踣,也许你会迫不及待地逃回心中的那座城池,紧闭城门。在品尝一次次所谓的生活的苦难之后,你的心上结了一层痂,可你已不再像当初那样急于脱去这层痂,因为那更像一层茧,保护着你。
不错,我们固然需要保护。纵然如阳光这般包罗万象,普度众生,长期暴露在它的光线之下,对我们亦是一种灾难。但这层茧,保护着我们,也束缚着我们。
城墙太高,环水太深。那皎洁空明的月光如何也照不到城内温柔的花朵。月光只射到城墙凄冷的砖石上,那冰寒的青苔,那斑驳的时光。墙内的花儿渐渐枯萎,终于寸草不生,举目荒芜。可见,内心的柔软亦是无比重要。那柔软,也许是对真、善、美简单的向往与真挚的追求,也许是一番汹涌的泪水荡涤着漫漫尘埃。那柔软,之于城内的花儿,是珍贵而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
生活不是一道选择题,若我们将它过得非黑即白,必将承受偏执带来的痛苦,唯有智慧地揉和,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
只有一个个和谐的个体,才能造就和谐的民族,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中国。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也许,我们都向往这样的一座城池:阳光温柔洒下,温暖着城墙砖石上的裂痕和墙内鲜美的花朵;月光空灵泻下,映着池水的潋滟,也笼着花儿婉娩的梦。它以包罗的心态打开城门,接受风雨的洗礼,也以威严的姿态毅然矗立,抵御尘土的侵蚀。
微作文赏析
昨天上海升学发出了高考微作文有奖征集以后,不少热心粉丝和网友今天第一时间给我们发来了他们的微作文:
【微作文1】
拾花酿春人的心就像一棵树,或小或大,却都有柔软与坚硬的部分。曾经在书上看过四个字:拾花酿春。如今想来,的确如此。无论生出多坚硬的树干,花开有时,花落有时。而树没有能力控制花期,只能放入坛子,待来年启坛闻香。对于坚硬,我们选择坚定;对于柔软,我们选择顺其自然。心中的坚硬与柔软本就是相对彼此而言,紧密联系的。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原则、能力及梦想等,只有这样,才可以悠然地使同情心、情愫及情怀付诸实际或是上扬嘴角地回忆。有些花,不必摘下,只深藏于心底,让岁月铿锵荏苒成诗,让努力铿锵成酒,酿造自己的和谐春天!
(作者:杨凝祉 进才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 首届上海市初中生作文实践活动“作文之星”得主)
【微作文2】
《软硬兼施下的高考人生》
谁说不是战场?
高三学生的家庭简直就是看不见的战线呵,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又能怎样?
连当年同学的孩子都快大学毕业了,对自己考大学的记忆,说是恍如隔世也算不得过分的。
现在一家一个孩子,不像我们那时候,许多家庭还是阿大,阿二,阿三……,,一入初中就和资本主义世界接轨了,高中,大学都要经过考试才能上,没有起跑线,只有终点站。
像我这种无理想,无计划,无毅力的三无人员,居然高中,大学都考上了。也不能说是祖上风水好,不过是吓出来,逼出来的,知道万一落第,姆妈肯定一年到头啰嗦死了—奈侬看侬哪能办?
还好是寄宿生,不然每天睁眼后,合眼前,耳朵肯定要生出老茧—抓紧啊,高考啊,一步踏空步步空啊!只周末一两天也“日脚”难过,不过翻翻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嘛,被姆妈“钎头皮”,血气方刚地顶回去—好了好了,到时候给你考上一个就是了!
真心觉得是为父母才考的大学,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样子。考试三天里(那时候是七月开考,实实比现在热),姆妈天天等在考场外,拿着吃的,喝的,宿舍里的床底下,从家里背来的西瓜滚来滚去的。每次考完出来问个没完没了,“感觉怎样?都做出来了?觉得能考上吗?”“差不多吧。我怎么知道考得上考不上!”
这种时候,被抢白了的姆妈也不敢发作,搞坏情绪会影响现场发挥的呀!忍得眼圈都红了。
时代不同了,大学一样考,再有两年左右,自己也是考生妈妈了。写不下去了,去隔壁房间探探儿子是不是在做功课。
软硬兼使下的高考人生一代代在重演。中国的父母总觉得恨恨心逼孩子学习,这是为了孩子好,而忽略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忽略孩子内在是否和谐,是否感觉到幸福。多少人实现父母的理想而放弃自我探索,放弃自己的爱好,直到成年内心也无法和谐起来,很多人或者考了不喜欢的专业,或者还会做梦高考考砸了。最遗憾的是,往往又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意志强加给子女。我们为人父母的,什么时候可以更从容点?让孩子轻松应考,让他们自己去从容选择?
(作者:美羽,旅日作家)
【微作文3】
去年国庆。我又一次去南京,在喜庆的日子里,我选择了祭奠死难同胞。似乎不可思议。也少有人理解。那天,国旗第一次为30万冤魂低垂,:“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我们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那一天,我对死难同胞流泪、下跪了。这就是我不可思议的“守望”。守望和平,守望善良,守望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良知。刻在我的不老的心中。一个老人,一辈子的守望:守望传统,守望文化,守望信念。你能够理解了吗?守望需要坚硬的对祖国民族的信仰!守望需要对同胞,对人民的柔软寸肠。
(作者:网友sym)
【微作文4】
和谐的自我,是内心刚柔并济的自我,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相辉映。其实我们不必每每搬出屈原、司马迁、杜甫等名人作为论据,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以上命题的证明。坚强的内心帮助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守护正义的围墙;柔软的心境提醒我们留住爱与善的温存。在循着理性之光追求成功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关照一下心中柔软的东西,追求坚硬与柔软的衡平之美,塑造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自我。
(作者:董永进 复旦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微作文5】
那些曾经坚硬到硌进你血肉骨头的难和痛,终有一日会被稀释溶解,成为你面对世界,面对自我的一种柔软。或多或少,或缓或急,从坚硬到柔软,再坚硬再柔软,那是成长的代价,每个人都一样
(网友:小易)
感谢众多读者和粉丝给上海升学第一时间发来微作文,请以上刊登文章的作者尽快回复上海升学您的“微信作者名+收件人+快递地址+手机”,小编将给您寄出赠阅书籍一本。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名师点评、下水作文和粉丝微作文"上海升学"拥有独家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须署名并注明出自"上海升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陈莹 执行编辑:崔翼琴
联系邮箱:shanghaisheng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