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资讯> 指导 | 记叙文素材运用能力
  • 指导 | 记叙文素材运用能力
  • 2023-05-10 14:56:27

  • 剪辑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即便是一部长篇小说,也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因此,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想写出自己10 多年来的生活经历及感受、感悟,就必须学会剪辑,基本原则有三:


      一、事要“紧”


      生活是一条河,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缓缓地向前流淌。如果我们将之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16岁的天空”就会写成16段,那便成了记流水账,既无“看头”,更无“兴味”。为此,必须剪除与题旨若即若离、于形象无甚关碍的旁逸斜出之枝,留存紧扣题旨、内涵深刻、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主体事件,使叙事的线索更明晰,故事的发展更紧凑,矛盾的冲突更集中,桥段的设计更精彩。只有这样,才能风生水起,尺水兴波,勃发起“事”趣,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急切的阅读冲动。


      二、情要“炽”


      季羡林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内容,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去写,无病呻吟。”为此,我们要挤干那些业已淡忘、淡漠、随风飘远的情丝、情调,择取那些至今想来仍让自己怦然心动、感慨唏嘘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拨动读者心底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读者的眼泪跟着你一起飞,“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三、理要“切”


      记叙文中的“理”不是通过“说教”来表示的,而是通过“写人记事”来“昭示”的。它以自然生发、暗扣无痕为上。为此,要揭掉那些为吸引眼球而粘贴在作文里的“高大上”的哲理标签,渗透进自己心底最真切的那份感悟,洗尽铅华,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品味出生活的真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感悟接地气,才能散发出青少年身上特有的青涩之味、牛犊之气,让读者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会心一笑。其实,读者真正想读的并不是“老人经”式的感悟,而是一个个活泼少年闪闪双眸中折射出来的发现之光。


    融合别人的生活


      每个学生刚开始写作时,都会写自己的经历;但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局限和满足于写自身的经历及感受、感悟,那他的写作资源很快就会枯竭。一个能够持续不断写作的学生必须掌握一项技能,即把别人的生活融进自己的生活。那么,怎样来融合呢?其要领有三:


      一、展开联想


      以文题的核心意旨为原点,展开联想,广泛搜罗需要运用的素材。若自己的生活中有适合的素材,则剪辑之;若自己的生活中没有适合的素材而别人的生活中有,则嫁接之;若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皆有适合的素材,则整合之。通过剪辑、嫁接和整合,让作文的内涵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消化吸收


      要想把别人的生活经验写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必须依靠自己的阅历之胃。何谓阅历?就是经过一次次历练、深思后积淀起来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自己的阅历之胃功能愈强,就愈能将别人的生活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甚至人我两忘、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捕捉细节


      刑侦人员核验真伪,比对的往往是细节;同样,在写作中最能给读者真切感受的也是细节。要想把别人的生活写进自己的作文,而且融合得“像真的似的”,就不仅要关注其能搭建起作文“骨架”的情节,而且要捕捉其能生成作文“血肉”的细节,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凸显这个细节。


    虚构应有的生活


      如果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都搜寻不到适合表现作文主旨的素材;或者自己和别人的生活经验在写作中都受到了限制,但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故事还须进一步地发展,这就需要虚构。其基本原则有三:


      一、宜顺势,忌逆袭


      这里的“势”指情节发展的事理逻辑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逻辑。只有顺势而为,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当然,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艺术真实——在生活中是可以、可能发生的,或者基于读者的阅历、期待是应该发生的。如果你搞逆袭,情节发展玩“脑筋急转弯”,人物行事玩“跟换了个人似的”,就只能给读者以虚假感。


      二、宜平凡,忌拔高


      “平凡”才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即便是那些“伟大”人物、“杰出”人物,其生活的自然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平凡”的,“泯然众人”的;也正因如此,他们也才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着意“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勉为其难地去言其所不能言、为其所不能为,那就是“赶鸭子上架”了。


      三、宜本色,忌作秀


      同样是虚构的小品,有的小品是在还原生活的本真,原汁原味地表现人物原有的风貌;有的小品是在故意作秀,夸张地表现人物的个性。两者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者是“含泪的笑”,而后者是“一笑了之”。为此,我们在虚构应有的生活时,动作不要“变形”,语言不要“变调”,情感不要“变温”,思想不要“变格”,要还人物、事件以本分、本色。其实,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感染力;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震撼力。



    文字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第17-20期

    (总第7057、7063、7069、7075期)

    文章作者:沈泾渭 姜有荣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读作文周刊 作天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