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资讯>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 2023-05-10 14:56:27
  • 1.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a.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b.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c.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d.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5.记叙顺序及作用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

    第二人称(你,你们),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部分地出现。在人称的转换之中,呈现出情感的起伏跌宕之美。

    第三人称(他,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7.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

    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8.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要点:

    1)修辞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答题要点:

    1)修辞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模拟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要点:

    1)修辞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8.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答题要点:

    1)修辞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此外,对比、引用、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2.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3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4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9.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

    5)照应前文(开头)

    10.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1.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2.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1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15.找主题句:方法: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

    (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15.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选用下列语词语: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6.人物描写分类及作用

    A.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神态描写:
    B.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景物描写

    17.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揭示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