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排行> 东北大学考研真题不会解怎么办?
  • 东北大学考研真题不会解怎么办?
  • 2023-05-10 14:56:27
  • 真题解析

    分享

        驿站小编每天会随机推送全国各校的333教育综合真题或解析,各位考研小伙伴们要注意,如果不是自己院校的真题也没有关系的, 也是可以作为一个复习方向,或者作为巩固的题目。我们来看看昨天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吧!

    2011年东北师大333真题解析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做“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法“。讥讽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帮助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断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加强加给对方。但也有局限,如受教育者必须有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此外,这种方法不能机械的搬用于幼儿儿童。

    2.《初等教育法》: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法案的主要内容(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校区,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双轨制的局面。(更多资源资讯,请关注:研途驿站)


    二、论述题

    1.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答:6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面,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名为《教育过程》的报告,为的是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美国通过《中小学教育法》;高等教育方面则有《高等教育实施法》其精神实质与《国家教育法》是一致的,强调培养科技人才,增加对高等教育的院校的拨款,更新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设施,提高学生贷款和奖金制度,改革课程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内容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小学教育法》在3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集中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上,1965年,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提出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提出小学生更应该加强文化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的目标则应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基础,学会钻研科学的方法。第二,要求政府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校之间的合作,规定凡是自动而忍着呢合并学校的可以领取大量的补助。第三,制定了一系列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和帮助政策。该法案对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概括化理论

    答: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发现两种学习中内在的所遵循的共同原理,才是产生迁移的根本。

    2.努力管理策略:系统性的学习大都需要坚定的意志努力。努力管理策略就是为了维持或转移注意力,而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态度以及情绪等状态进行约束和调整,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归因努力调整心境意志控制自我强化。在实施这一项策略时,需要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的信念,同时也需要自我奖励等。(更多资源资讯,请关注:研途驿站)


    二、简答题

    1.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答:奥苏伯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第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的有意义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建立起来的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的学习的类型包括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第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其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与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起来的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2)内部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要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有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的作用。

    (二)认同化的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能否习得新的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的中已有的观念,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相互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意义的同化。

    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奥苏泊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策略。所谓的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的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之前,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接受学习的界定以及评价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的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它特别适合于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学生技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论述成败归因理论。

    答: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系统的探讨。他把人们活动的成败归结为六种主要的原因,即是能力的高低,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运气的好坏,身心状态以及其他外部的因素。他又把这六种原因归结为三个维度:控制点,也叫做原因的来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因素和不可控制的因素。

    其中原因在于个体自认为导致其行为成败结果的原因是来自于个体的内部或者外部能力努力以及身心状态三项属于内部的归因,任务的难易以及运气的好坏和其他三项属于外部归因。稳定性是指个体自认为导致其成败的原因是否稳定,在类似的情况下是否具有一致性。能力和任务两种因素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其余的四种都不足够稳定可控制性是指个体自认为导致其成败的的原因是否受个人意志的控制。努力的程度是受意志支配的可控的,其余各种因素都不受意志的支配,不能控制。(更多资源资讯,请关注:研途驿站)

    个体的归因方式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以及动机的强度。归因的三个维度对学习的动机有重要的影响。从控制点或原因来源来说,若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就会产生自豪感,增强动机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则会产生侥幸的因素就会生气和愤怒。从稳定性的维度来看,若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则会产生自信心,从而增强动机,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则会生气。从可控制的维度来看,若将成功归因于积极的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不会增强动机。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制的因素就或继续努力,归因不可控的因素就会产生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是最大的问题,个体就不会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也不会再坚持下去。这样就会产生习得性的无助感。

    维纳的归因理论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习的成败归因,而学生的原因可以预测其今后的学习动机。(更多资源资讯,请关注:研途驿站)

          (真题解析内容太多,所以分两日发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