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排行> 议论文常见八种思维谬误
  • 议论文常见八种思维谬误
  • 2023-05-10 14:56:27
  •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精神气质,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技能加以落实。在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思维谬误,我以为大体上有以下8种。

    绝对判断

    在议论文写作中,对所持观点进行无条件的断定,就会产生绝对化谬误,从而导致反例的产生,如:哀兵必胜。

    我们在表达观点时,应该慎重使用全称命题对事物加以判断。在判断时,应审查论据对观点的支撑情况——不仅要考虑正面的论据,也要考虑反面的论据,并根据论据支撑情况谨慎地修正、限定观点。对于可能存在反例的观点,我们依然使用全称命题判断,就可能犯绝对判断的错误。

    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来真是不错,面对机会我们不为之冒险,为之拼搏,永远拿谨慎小心为借口,那么注定一事无成。(学生习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非黑即白

    哲学中很多对范畴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如美与丑、善与恶、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等,这些矛盾不是非此即彼,二者间具有广阔的中间地带。进入高中以后,我们应避免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来认识这些关系,要能够在矛盾的一方中看到另一方的存在。

    骑墙两可

    骑墙比喻立场不明确,站在斗争双方的中间,哪一方也不得罪。两可是指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两者都可以。骑墙两可的文章是指那些貌似思辨,其实没有明确中心的文章。议论文的目的是要说服他人,缺乏明确的中心论点的文章,通常情况下很难有说服力。

    例如:

    人生路漫漫,不求历苦修身,不求直达成名,因为怎样走,都不失为幸福。(学生习作《怎么走,都是幸福》)

    强加因果

    有因果联系的两个现象通常具有统计的关联,但是,具有统计关联的两个现象之间未必就有因果联系。如果只是根据两个现象在表面上所具有的统计关联之处,便假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例如:我们不能因为上海连续几年清明节下雨,就推断今年上海清明节一定会下雨,二者只有统计关联,而无因果联系。

    例如:

    评价他人的生活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人作为群体性的动物,总是聚居而存,这也必然免不了会对他人的生活作出评价。(2016上海卷,如何评价他人的生活作文。强加因果)

    单一原因

    因果关系: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深层原因与表面原因,内因与外因等。除了一些简单的物理变化,任何一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确立因果关系时,如果将导致某一结果产生的多种因素简单地归结为其中的某一种因素,就犯了单一原因的错误。

    例如:

    在这个金钱社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原则与底线早已不是个例,可谓比比皆是——强拆住人的楼房,贩卖死猪肉,埋活人,打死亲生孩子……这些野蛮而毫无人道主义的行为通通因为原则的缺失、道德的掉线,难道这些事件的发生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原则的重视吗?请坚守原则与底线。

    诉诸远因

    因果关系链有时候会较长。当我们忽略了较长因果关系链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依旧将遥远的原因解释某结果时,就可能犯诉诸远因的谬误。

    例如:

    泰坦尼克号因为丢失了一只望远镜而导致沉船;某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大洋彼岸一场风暴;因为丢了一个铁钉,导致丢失了一个王国。(2013年江苏高考。“诉诸远因”谬误。)

    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又称仓促概括、轻率概括,是指相对总体样本而言,由较小的样本得出的概括推理。

    例如:

    古代人的不快乐关乎生命,近代人的不快乐关乎社会。从明清末期到建国之前,这短短数十年时间,从李贽的离经叛道,到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国人认识到社会的落后,于是他们不快乐,企图变革。这些不快乐皆源于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它们也往往带来积极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不快乐”》)

    李贽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主张童心说,在古人看来,这确实是一种离经叛道,从关注道统到关注人。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用确实是从社会层面思考中国的问题。但是,能不能因为李贽例,主张“古代人的不快乐关乎生命”?因为百日维新等例,主张“近代人的不快乐关乎社会”?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无论是哪个事例,作为个体样本,与整体样本——某时代全体的人——有很大的差别。对一个时代全体的人的特征进行概括,需要大量的事例支撑,否则就需要就主张加以充分的限定。这个案例属于过度概括。

    演绎不当

    演绎论证前提与结论之间应构成逻辑关联。如果前提真实,并且有着可靠的推理,我们称之为可靠的论证。如果推理是不可靠的,则称为演绎不当。

    例如:

    既然联系普遍存在,就没有不为之所动的道理。

    其背后的逻辑是:因为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人与环境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就必然会受环境影响。这样的演绎是忽略了联系的条件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这个或那个、这些或那些有联系,而不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此,我们不能说因为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人的所有情感都因为环境而产生。

    (该文是作者于江苏省语文高端研修项目“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主题研讨活动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