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排行> 怎样写好考场议论文(四)
  • 怎样写好考场议论文(四)
  • 2023-05-10 14:56:27


  • 上一篇我们聊到了议论文写作的思维梯度,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剖析实质”这个话题。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看问题能一针见血,说话能一语中的。而我们自己写起文章来却总是在“表面做文章”,围绕着现象转来转去,进不了事物的内部。就像到了北京看到神奇的“蛋壳”,很多人惊叹它的美,一时之间却找不到入口一览其神秘的内在空间。这不能不让人苦恼。



    那些说话、看问题能鞭辟入里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通过实例来揭开其中的奥秘。

     

    04  曲径通幽,步入花木深处

    ——剖析鞭辟入里,意入深处有眼力


    分析论证,是论述文的主体内容。但是在实际写作中,高中生由于逻辑思维不够严谨深入,写出来的作品往往泛泛而谈,缺少深度。


    要让分析有深度,就不能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要敢于层层剥笋,逐步进入其内部,剖其实质,探其原因。


    其实很多同学也知道写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考试大纲》“写作”的发展等级的要求,但一旦下笔,我们却常常会遇到以下困惑:


    一、何谓“本质”?怎样看出“本质”?


    很多同学对于“本质”这个词有些迷茫,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分析深入内里,这“实质”究竟是事物的什么。


    所谓“本质”,即事物里深藏的情感内涵、心理品质、精神意义、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等。


    我们在考场作文中,要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要善于由事物的外在现象,“拥火以入”,当我们“入之愈深”,则“其见愈奇”,从而能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领悟其精神品格,挖掘人物或事件的思想理念,探求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观念、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这样我们的思想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能在分析中一针见血,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如针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家规”,一位考生这样来剖析其实质:



    港大医院的家规不少,但最触动我的却是这一条——“必须尽你所能提供最高标准的实践和治疗”,这看似普通的一条规则,折射的恰是医生对待病人应有的一丝不苟、竭尽全力的行为态度。“尽你所能”表面看上去是对医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实则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主的精神理念,更是一种港大医院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友好心态。


    “必须尽你所能提供最高标准的实践和治疗”只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对于医务人员的实践提出的具体要求,作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从中看到了“一丝不苟、竭尽全力的行为态度”“以病人为主的精神理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友好心态”,很好地体现了写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轨迹。


    二、用什么语言形式来剖析本质?


    我们在写作中常感到为难的是,自己的思考成果不知道怎样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很有必要去学习一些常用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思想。剖析本质,常可运用以下几种句式:


    1.单用判断词“是”,由表及里。如:


    稚童满心欢喜地握着满分答卷,却未曾料想一次的完美竟成了“次次须好的重压;顽子手持及格边缘的分数,因着分毫之差享受截然相反的待遇。看似天差地别的境况,其本质却都是家长对失误的绝对否定态度。


    这段文字就由看似截然相反的外在行为,剖析了其中蕴藏的相同本质。作者用判断词“是”从天差地别的表象中窥探其本质——“家长对失误的绝对否定态度”,简洁犀利。


    2.运用动词“折射”等,由表及里。“折射”“体现”“反映”“暴露”等动词也能妥帖表达我们由现象入本质的思维过程。如:



    荔枝的吃法多种多样,有的人吃荔枝,往往随机品尝,不挑三拣四。这看似不经意的吃法,无意中折射了他们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随机吃荔枝,口中回味的,是好荔枝的清香与坏荔枝的酸涩,这往往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然接受与对坏事物不斤斤计较的良好、乐观态度,更体现出他们豁达、包容的胸怀。


    这一片段运用“折射”“体现”等词透视了吃荔枝的具体细节中的态度和胸怀。


    3.巧用关联句式,由表及里。“不是……而是”“不仅仅是……更是”等关联句是对判断句的变化与丰富,在剖析本质时可以步步深入。如:


    吃完坏荔枝后吃好荔枝,口齿间停留的不仅仅是荔枝的清香,更是苦尽甘来的愉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吃完好荔枝后吃坏荔枝,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资源,避免浪费,更是他们在品尝甜美果实后对自我的警示和对生活的谨慎。



    这位作者运用递进关联词,由具体而抽象,由浅入深,剖析了“吃完坏荔枝后吃好荔枝”这一吃法中蕴藏的人生态度和理念,读来特别能给人启示。


    剖析实质到底在文章哪里运用呢?我们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时评为例,来看看剖析实质的魅力。


    《天龙八部》入选推荐书目哪来那么多争议


    这两天,重庆一中、南开中学、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有点兴奋,原来在老师的寒假推荐书目上出现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这次,爸爸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拦着我们看武侠小说了”。看到这份推荐书目,一些70后、80后家长感到震惊,“想当年,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是偷偷摸摸去看。一旦被发现,书被没收,还要受到严厉惩罚。”(《重庆晨报》1月30日)(概述时事材料)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笔者与许多70后、80后一样,当年曾有过“躲在被窝里打手电”之类的经历,和老师玩过各种“猫抓老鼠”的游戏。(推及共性现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当年被教师和家长联合打压的武侠小说,现在竟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学的寒假推荐书目,真是令人感慨不已。在倡导多元的时代,此举虽然谈不上惊世骇俗,但确实有点出乎意料。(引起情感共鸣)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学生家长的看法就颇具代表性,,然后再涉足其他课外书。(推出反面观点)


    作为过来人,我很理解家长的担忧,但这其实是不必要的。(运用“……但……”句式进行辩证思考)小说是现实的映照和升华,在某种程度上,看小说就等于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恐怕是很多“正经书”所不具备的。(表达观点,“某种程度上”用语严谨)


    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只是因为他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角色、构想了几门绝世武功、勾画了曲折离奇的情节,更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读者可以了解历史,感受浸润于字里行间的传统文化,诸如“降龙十八掌”“北冥神功”“乾坤大挪移”等绝世武功,一招一式无不渗透着超脱于器物的对“道”的体悟,融入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逍遥无为、佛家的慈悲与包容。(追溯原因,剖析实质。运用动词“渗透着”“融入了”由武侠小说的外在世界中窥探其民族文化的本质)


    江湖即社会,透过神秘的“江湖”,更引人深入思考人性善恶和价值观等问题。武侠文化中的武侠精神其实体现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武侠世界里的英雄人物不仅有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勇行为,更有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精神境界。(剖析武侠小说的精神实质,用“不仅……更……”步步深入,层层攀高,彰显了文章的思维层次)


    像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这样,真正让人爱不释手并反复多次翻阅的书并不多。这次推荐《天龙八部》的几所学校,并不是一荐了事,老师们还为此设计了导读和闯关答题,引导学生该怎么读、怎么学、关注什么,体现了立德、树人、创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动词“体现了”挖掘将《天龙八部》放入推荐书目的实质,引导人们透过芜杂的现象悟得内在理念)


    看过这篇时评,大家会发现,剖析实质的思维在文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在概述材料之后一针见血,往往能立一篇之要;在分析论证中一语中的,往往能让论证深入;在结论部分鞭辟入里,往往能收束全文,引人深思。


    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由现象而深入其心理根源、价值理念、文化信念、民族传统,我们的文章也就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