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排行> 议论文 | 笑场背后的沉重
  • 议论文 | 笑场背后的沉重
  • 2023-05-10 14:56:27
  • 图为北京人艺《雷雨》剧照 右一为饰演周朴园的演员杨立新


    向上滑动阅览


    日前,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在其微博上连发5条帖子,对22日晚公益场《雷雨》遭学生观众笑场,表达强烈不满。此版《雷雨》中,杨立新扮演父亲周朴园。


    下周四开始,这场“雷雨”将“下”至上海。人艺全部4场的演出,除了上周六临时决定加演的8月3日一场,其余3场的门票两个月前就被秒光(加演场在上周六当天开票也被全部抢空)。据记者了解,上海的购票者中,九成是话剧艺术中心的会员,这意味着《雷雨》这次在上海将面对的观众,绝大多数是话剧的忠粉,不知届时他们会如何评价这部经典?

    【事件还原】


    杨立新“不演也罢”,观众“笑出有因”


    杨立新在微博上表示:“昨天(7月22日)下午,北京人艺召开座谈会,邀请新闻界,艺术届多名专家,纪念曹禺先生《雷雨》发表80周年。晚上《雷雨》进行了演出。昨晚的演出恰逢人艺常规的公益场。所谓公益场就是以40元或80元票价,凭学生证购票的大中学生的学生场。原以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惨烈的悲剧,会打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今天的学子们。令人惊诧的是,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渐渐暴露,舞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台上进入了角色的演员们非常不适应,努力调整表演的幅度,仍然有很多台词被笑声淹没。”


    在随后的“发布”中,杨立新详细公布了“笑点”:“(当演到)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关系; 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已经三个月了; 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乃至于周朴园向周萍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彻底揭开了兄妹的残酷事实的时候,台下仍然是笑声阵阵。”


    学生们这样的反应令杨立新感觉担忧,“演到这里我不禁担心,结尾处大少爷的枪声响起,台下千万不要掌声雷动……《雷雨》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二十三岁的曹禺创作的剧本,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揭示和叙述了周家和鲁家两代人三十年前后的恩怨。文学上的精致,人物关系的复杂,台上所有年轻人全部死亡的悲剧结尾,使得《雷雨》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曹禺先生故去多年,《雷雨》仍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多有演出,但像昨晚这样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实是少见……”担忧之余他也深感失望,并指出:“《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这5条微博立刻引发业界强烈反响,不少当天的观众也主动现身,还原了现场的情形,认为自己“笑出有因”。观众“吃菜花的鱼”表示,“刚看了杨立新老师在微博上抱怨昨晚公益场《雷雨》观众的哄堂大笑,忍不住吐个槽。观众不是哄堂大笑贯穿全场,而是看到周萍的某些表演hold 不住,太做作,就一个喜剧。而周萍夜探四凤窗户被关那一段,简直一个惊悚片。”观众Smiley_Li也指出,并非整场爆笑,而是偶尔有哄笑,至于原因,则是:“看到众人力挺杨立新老师批判昨晚公益场观众的微博,实在不忿。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雷雨》剧本有多棒我自认是理解的,但昨天看完(戏)人都颤抖了。席间哄笑是有的,只能说是偶尔,观众的哄笑真的是由于表演之滑稽。舞台和剧本有界,严肃和滑稽全看功底,不知道杨老师维护的是《雷雨》,还是周朴园般臭烘烘的自尊。”


    【事件发酵】


    有人力挺,有人呼吁良性思考


    人艺出品的《雷雨》竟然被观众笑场,其严重程度令主演“忍无可忍”,此事立刻在网络和业界掀起一场“雷雨”。记者发现,业界声援声不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杨老师,不能放弃。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大环境使然。同样的故事,《雷雨》、《家》 在如今的影视艺术中,都成为浪漫的高富帅故事和忍辱负重、家国第一的道德教化。新文化和思想解放的文化成果已经基本被屏蔽了。但坚持,才有可能。”央视导演哈文也表示,“支持杨立新”。央视评论员杨禹认为:“可以生气,不要放弃。大浪淘沙,自有沉淀。”编剧王丽萍表示,“《雷雨》在上海一票难求,支持杨立新”。


    有人愤怒,也有人认为是契机——网友“吕彦妮ELLE”一语双关:“在这个时候,观众走进剧场看这样一出戏,其实就是一个误会。我们不懂那个时代,也不懂他们为什么爱,又为什么死。我们只配看到一个悲剧的皮囊和一张张僵化了好几十年的脸谱”;“大脸撑在小胸”认为不必归罪于观众品味,“格格不入未必因为审美,也许源于价值观改变。《雷雨》诞生年代,社会多束缚禁锢,作品宣扬叛逆突围。现在和平年代,价值观有所回归,《雷雨》故事要是首发论坛,大家没准骂繁漪出轨作死,骂鲁侍萍不自重活该,骂周冲幼稚小清新,骂鲁大海愤青鸡血狂……价值观在变,这很正常”;“戏剧大盗”认为:“有观众指出剧中浓重的年代感导致了这一结果。很多人也开始反思年轻观众的文学素质等等。这也暴露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经典作品遇上它最年轻的受众时,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从而成为每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经典?”


    田沁鑫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经提到,,“我每年都要去参加爱丁堡戏剧节,感受最深的是,,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注重文学的国家,,英国人600年的传承里,很注重对年轻人文学性的培养”。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说过,自己特别爱用英国演员,因为他们的文学性和语言逻辑非常强,拿起剧本就是50%的文学认识。田沁鑫说那是因为英国人从小接受戏剧教育,“小学就有戏剧课,,爷爷和孙子的课本是一样的,传承从来没有断过”。


    因此,杨老师们出于艺术家的自尊要愤怒罢演,当然令人理解,但有两个问题应该搞清楚——一,年轻人们除了观剧礼仪课没有学好之外,是否更缺乏的是必要的文学准备?二、“经典”的表达方式是否与当下或者未来的主流观众存在审美错位?经典如《雷雨》,大咖如人艺,被爆笑是让人“气不过”,但愤怒之外,恐怕更应该做的是冷静思考。


    图为2014年“笑场”事件发生后演员杨立新当天的微博


    笑场背后的沉重


    《雷雨》笑场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那肆无忌惮闯进肃穆的笑,一直萦绕着我的耳边。大学生们刺耳的笑声,源于尊重的缺位。而轻浮笑场背后引人深思之处,让我们的内心不由沉重起来。


    有人为笑场找了诸多的理由:演员的浮夸、台词的出戏、剧情“充满槽点”等等。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些,观众就可以肆意大笑扰乱秩序,我认为笑场合理,却不正确。他们只是在用措辞、借口掩饰了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事实。


    尊重不止缺失在剧场,更在教室、网络,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个中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尊重缺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德育教育。我们作为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智识教育。老师习惯用成绩作为标尺,衡量学生的好坏。而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却被放在角落,视为无足轻重的东西。而当我们忽视“尊重”这一公民观念,人就会变得自私、狭隘,就变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次,我们今天青年人缺少了对严肃、尊重最基本的认识。我们渴望把一切严肃的东西娱乐化,然而却忘记很多时候,没有底线的娱乐,恰恰就是一种不尊重。曾看过海军少将张召忠一个采访视频,他为当下的“娱乐至死”表示担忧。他说自己录了半个小时关于国防的介绍,换来的却是五分钟的鬼畜。他无奈地说:“我正八经一海军少将,你们能不能尊重我一点啊。”这句辛酸的吐槽道出了我们时代精神的萎靡——为了娱乐的火焰高涨,尊重、严肃、理性等一切满是光辉的价值理念都将变为一具具干柴,送入火焰化为灰烬。


    最后,我们在很多场所,不选择尊重他人,是因为这样的不尊重不会给你带来伤害。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体现更加明显。我们披着马甲,对自己不喜欢的公众人物肆意攻击,我们可以将尊重抛诸脑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做不会得到惩罚。我们趋利避害,去过着选择性尊重的生活,这样就无法践行真正的尊重。试想,如果台上演员是学校领导,而观众席两侧站着导员,那些学生是否敢肆无忌惮地笑场呢?


    笑场留给我们沉重的思考,它告诉我们要呼唤公民教育、拒绝非理性娱乐,并将不分对象一视同仁的尊重践行到底。

    (完)

    注:本文为杨睿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抓取。欢迎转发朋友圈。



    《雷雨》笑场事件

    分析材料:

    1 找主要事件  《雷雨》观众笑场

    2 造成笑场演员愤怒的原因——

    A 剧本的滞后性 

    B 观众缺乏基本常识(礼仪)

    C 演员对角色阐释夸张

    D 缺乏尊重

    3 怎么做——“反求诸己”


    基本思路:

    中心论点:尊重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正在失去

    分论点一:年轻观众在接受智识教育时,忽略道德教育,致使像尊重这样的基本价值缺失。

    分论点二:“娱乐至死”的时代让尊重和严肃成为稀缺品。(举例张召忠)

    分论点三:公共场所的不尊重的成本趋近于零

    怎么做:拒绝没有尊重的娱乐,呼唤公民教育,三省吾身。


                                                  

    睿乎乎的议论文
    搜索

       议论文 | 谈“二十四节气”

    【议论文】精神的意义

    【议论文】经历之我见

        ……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